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概况 | 第11-13页 |
·小麦收获前穗发芽与相关性状的关系 | 第13-17页 |
·小麦穗发芽与种子休眠性关系 | 第13-14页 |
·小麦穗发芽与多酚氧化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 第14页 |
·小麦穗发芽与粒色之间的关系 | 第14-15页 |
·小麦穗发芽与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 | 第15-16页 |
·小麦穗发芽与种子内源激素的关系 | 第16页 |
·小麦穗发芽与穗部及籽粒性状的关系 | 第16-17页 |
·小麦穗发芽与籽粒含水量、吸水速率的关系 | 第17页 |
·影响种子休眠性的环境因子 | 第17-20页 |
·光照 | 第18页 |
·温度 | 第18-19页 |
·水分 | 第19页 |
·土壤 | 第19-20页 |
·小麦穗发芽的遗传研究 | 第20-21页 |
·小麦种子休眠性的机理研究 | 第21-26页 |
·种皮形成的休眠 | 第21-22页 |
·胚形成的休眠 | 第22-26页 |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26页 |
·小麦穗发芽基因研究进展 | 第26-32页 |
·Vp1 的发现及其功能 | 第27页 |
·Vp1 在其它作物中的直向同源位点 | 第27-28页 |
·Vp1 与小麦收获前穗发芽 | 第28页 |
·小麦穗发芽与种子休眠性的QTL 分析 | 第28-30页 |
·其它作物种子休眠性的QTL 分析 | 第30-32页 |
2 引言 | 第32-34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2-33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3 小麦穗发芽抗性STS标记Vp1B3在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的检测与鉴定 | 第34-4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种子休眠性测定方法 | 第34页 |
·引物的合成 | 第34-35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5页 |
·PCR 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5-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VP1B3 在供试材料中的变异类型分析 | 第37-38页 |
·45 份品种的发芽指数及带型分析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4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穗发芽抗性等位基因 Vp1 的验证与分析 | 第42-5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2-43页 |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种子休眠水平测定 | 第42页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42页 |
·引物设计 | 第42-43页 |
·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 | 第43页 |
·PCR 产物测序 | 第43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3页 |
·结果分析 | 第43-49页 |
·亲本中的多态性检测 | 第43-44页 |
·202 份小麦重组自交系GI 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万县白麦子/京411 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子标记的检测与验证 | 第45-47页 |
·万县白麦子和京 411Vp1-1B 等位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