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一、绪论 | 第8-11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 第9-10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3. 多学科综合的方法 | 第10页 |
(四) 研究的目的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二、中国佛教伦理的基本内涵 | 第11-15页 |
(一) 中国佛教的伦理原则 | 第11-12页 |
1. 去恶行善 | 第11-12页 |
2. 平等慈悲 | 第12页 |
3. 自利利他 | 第12页 |
(二) 中国佛教的基本伦理规范 | 第12-15页 |
1. 五戒 | 第13页 |
2. 十善 | 第13页 |
3. 四摄和六度 | 第13-15页 |
三、佛教的犯罪观 | 第15-19页 |
(一) 佛教对罪的看法 | 第15-16页 |
(二) 佛教对人性的看法 | 第16-17页 |
(三) 佛教的罪与世俗罪的相通之处 | 第17-19页 |
四、佛教的罪因观 | 第19-22页 |
(一) 佛教对罪因的总体看法 | 第19页 |
(二) 佛教对犯罪原因的具体看法 | 第19-22页 |
1. 物质原因 | 第19-20页 |
2. 心理原因 | 第20-21页 |
3. 社会原因 | 第21-22页 |
五、中国佛教伦理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 | 第22-33页 |
(一) 中国佛教伦理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 第22-24页 |
1. 犯罪预防的概念和内容 | 第22-23页 |
2. 中国佛教伦理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二) 佛教伦理对我国当前几种犯罪原因的消除作用 | 第24-29页 |
1. 道德滑坡及佛教伦理的相应作用 | 第24-25页 |
2. 社会失范及佛教伦理的相应作用 | 第25-27页 |
3. 慈善事业落后及佛教伦理的相应作用 | 第27-28页 |
4. 犯罪的个人心理原因及佛教伦理的相应作用 | 第28-29页 |
(三) 佛教伦理对几类常见犯罪的预防作用 | 第29-33页 |
1. 佛教伦理对侵害人身权利犯罪的预防 | 第29-30页 |
2. 佛教伦理对侵犯财产权类犯罪的预防 | 第30-31页 |
3. 佛教伦理对破坏环境犯罪的预防 | 第31-33页 |
六、利用佛教伦理进行犯罪预防的方式 | 第33-36页 |
(一) 利用佛教伦理进行犯罪预防的原则 | 第33-34页 |
(二) 利用佛教伦理预防犯罪的方式 | 第34-36页 |
1. 把佛教伦理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 第34-35页 |
2. 把佛教伦理应用在犯罪预防体系的多个方面 | 第35页 |
3. 佛教伦理应与其他犯罪预防手段共同作用来预防犯罪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