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序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传统的商业实体、行会组织及相关法律在清朝的发展 | 第10-20页 |
第一节 封建社会末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人阶层的成长 | 第10-12页 |
一、商业实体规模的扩大 | 第10-11页 |
二、行会组织存在的需要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传统行会向近代商会的递进 | 第12-17页 |
一、行会组织的传统性 | 第12-13页 |
二、建立商会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三、清末《商会简明章程》的颁布 | 第14-16页 |
四、苏州商会的成立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从《唐律·杂律》的相关律文到“市廛五律” | 第17-20页 |
一、国家制定法层面商事法律规则的缺失 | 第17-18页 |
二、商业渐进发展形成的习惯对商事规则的补齐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清末《公司律》的移植引进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公司律》的出台背景:国家主导下的立法选择 | 第20-23页 |
一、官方维护利权与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设想 | 第20-21页 |
二、商业实体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民间社会的立法需求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公司律》的制度设计:游离于传统之外的自说自话 | 第23-28页 |
一、关于公司的概念及其类型划分 | 第23-24页 |
二、相关公司内部治理制度之规定 | 第24-25页 |
三、关于公司的退出机制 | 第25-26页 |
四、对待“官利”的态度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公司律》的实际效果:“水土不服”的新规则 | 第28-31页 |
一、《公司律》适用对象的疑惑 | 第28页 |
二、移植性过强导致的法律实践困难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商会制度对公司实体发展的影响 | 第31-37页 |
第一节 振兴实业 | 第31-33页 |
一、商会具有参与振兴实业的能力 | 第31-32页 |
二、具体措施之一:协助公司注册登记 | 第32-33页 |
三、具体措施之二:保护本地公司经营不受侵害 | 第33页 |
第二节 维护利权——以要求苏路商办为例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反对捐税——以反对开征印花税为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商会对公司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 | 第37-45页 |
第一节 商会制度中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37-41页 |
一、苏州商会调处商事纠纷的依据和规则 | 第37-39页 |
二、典型案例分析:苏州张金业与金线业纠纷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公司律调查案理由书》的出台 | 第41-45页 |
一、商情调查和商习惯调查 | 第41-43页 |
二、《理由书》对传统商业习惯的吸收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商会参与公司立法的评价 | 第45-48页 |
第一节 参与的基础——商会自身的成长发展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参与的效果——法律本土化的尝试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