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9页 |
·农村金融组织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 第16-17页 |
·农村金融组织构成中的问题 | 第17-18页 |
·信息对称状态与农村融资关系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9-23页 |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发挥金融系统功能 | 第19-21页 |
·通过金融组织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21-23页 |
·从信息经济角度为农村金融改革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 第2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2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30页 |
·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框架 | 第28-30页 |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0页 |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30-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2页 |
·本章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信息不对称与农村金融组织理论 | 第33-53页 |
·农村金融组织的概念 | 第33-36页 |
·农村金融的含义 | 第33-34页 |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 第34-35页 |
·农村金融组织 | 第35-36页 |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成 | 第36-39页 |
·金融组织体系 | 第36-38页 |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构成 | 第38-39页 |
·信息不对称与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 | 第39-42页 |
·信息与农村金融市场主体 | 第39-40页 |
·信息不对称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表现 | 第40-42页 |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逆向选择问题 | 第42-48页 |
·基本模型 | 第42-43页 |
·信息对称条件下的竞争均衡 | 第43-44页 |
·正规金融组织撤出农村市场的经济学理由 | 第44-47页 |
·逆向选择与金融组织的信贷风险 | 第47-48页 |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道德风险问题 | 第48-52页 |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区别 | 第49页 |
·基本模型 | 第49-50页 |
·农村金融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两个突出表现 | 第50页 |
·有效抑制农村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措施 | 第50-52页 |
·本章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及面临的问题 | 第53-73页 |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概述 | 第53-59页 |
·20 世纪90 年代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 | 第53-56页 |
·21 世纪以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新变化 | 第56-58页 |
·农村金融市场新一轮改革的简单评价 | 第58-59页 |
·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发展和被取缔 | 第59-63页 |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性质和类型 | 第59-60页 |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发展和被取缔历程 | 第60-62页 |
·农村合作基金会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 第62-63页 |
·商业性农村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 | 第63-66页 |
·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概况 | 第63页 |
·中国农业银行撤出农村地区的原因及影响 | 第63-64页 |
·中国农业银行重新融入农村经济的可行性 | 第64-66页 |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 第66-69页 |
·“乡社制度”及其特征 | 第66-67页 |
·“县社制度”及其特征 | 第67页 |
·2003 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 第67-69页 |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面临的问题再讨论 | 第69-72页 |
·信息不对称的壁垒难以打破 | 第69-70页 |
·农村信用社垄断着农村金融市场 | 第70页 |
·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 | 第70-71页 |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不健全 | 第71-72页 |
·本章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 第73-92页 |
·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发展特征 | 第73-78页 |
·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 | 第74页 |
·农村金融需求增长显著 | 第74-75页 |
·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原因的深层次性 | 第75-78页 |
·农户的金融需求 | 第78-84页 |
·信息熵及其对农户信贷决策的影响 | 第79-80页 |
·农户信贷需求:以河北省平原农村为例 | 第80-83页 |
·农户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分析 | 第83-84页 |
·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 | 第84-91页 |
·乡镇企业金融需求的基本情况 | 第84页 |
·乡镇企业金融需求现状:以河北省乡镇企业为例 | 第84-87页 |
·河北省乡镇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 第87-91页 |
·本章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的分析 | 第92-114页 |
·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概述 | 第92-98页 |
·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问题的提出 | 第92-94页 |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总缺口的测算 | 第94-96页 |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状态分析 | 第96-98页 |
·农村金融市场被分割的原因分析 | 第98-103页 |
·农村金融市场被分割的现状 | 第98-100页 |
·农村金融市场被分割的原因 | 第100-103页 |
·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客户类型倾向 | 第103-108页 |
·基本分析模型 | 第103-104页 |
·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客户类型倾向 | 第104-106页 |
·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局限性 | 第106-108页 |
·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选择 | 第108-113页 |
·正规金融组织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的选择 | 第108页 |
·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 第108-109页 |
·正规金融组织对借款农户类型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109-111页 |
·正规金融组织的优势 | 第111-113页 |
·本章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信息甄别和监督机制的设计 | 第114-132页 |
·农村金融市场信息甄别机制的设计 | 第114-123页 |
·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号传递机制 | 第115-122页 |
·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甄别机制 | 第122-123页 |
·农村金融市场信息激励和监督机制的设计 | 第123-131页 |
·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功能 | 第123-124页 |
·信息不对称下最优激励机制设计 | 第124-128页 |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监督机制设计 | 第128-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七章 典型国家的农村金融组织模式稽考 | 第132-152页 |
·美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第132-137页 |
·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 | 第133-135页 |
·美国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 | 第135-136页 |
·美国商业性农村金融组织 | 第136页 |
·美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特点 | 第136-137页 |
·德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第137-140页 |
·德国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第137-138页 |
·德国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 | 第138-140页 |
·日本农村金融组织 | 第140-144页 |
·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 | 第140-142页 |
·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 | 第142-144页 |
·民间农业金融组织 | 第144页 |
·日本农村金融组织的特征 | 第144页 |
·印度农村金融组织 | 第144-148页 |
·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 | 第145-146页 |
·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 | 第146-148页 |
·商业性农村金融组织 | 第148页 |
·孟加拉国农村金融组织 | 第148-150页 |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现状 | 第149页 |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组织结构特征 | 第149-150页 |
·本章 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八章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对策 | 第152-165页 |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必然性分析 | 第153-155页 |
·构筑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的简单模型 | 第153-154页 |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必然性 | 第154-155页 |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 | 第155-157页 |
·适应性原则 | 第155-156页 |
·效率性原则 | 第156-157页 |
·稳定性原则 | 第157页 |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需求方面的政策建议 | 第157-159页 |
·提高农户信贷需求有效性 | 第157-158页 |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投资收益率,增强农业金融需求有效性 | 第158-159页 |
·转变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村金融需求有效性 | 第159页 |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供给方面的政策建议 | 第159-164页 |
·农业发展银行应进一步拓展支农领域 | 第159-160页 |
·农业银行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 第160-161页 |
·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发挥为“三农”服务主力军的作用 | 第161-162页 |
·邮政储蓄银行应积极扩大为“三农”服务范围 | 第162-163页 |
·应大力推广农村地区小额信贷 | 第163-164页 |
·本章 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九章 研究总结 | 第165-168页 |
·研究总结 | 第165-167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3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情况 | 第173-174页 |
作者简介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