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1页 |
1 病害症状 | 第12页 |
2 致病机制 | 第12-13页 |
3 病害的传播和流行 | 第13页 |
4 番茄溃疡病菌的检测 | 第13-18页 |
5 番茄溃疡病的防治 | 第18-19页 |
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 | 第21-3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8页 |
·材料 | 第21页 |
·培养基和试剂 | 第21-23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DNA 提取 | 第23-24页 |
·PCR 扩增 | 第24-25页 |
·PCR 产物的克隆测序 | 第25-26页 |
·多元PCR 扩增体系的优化 | 第26-27页 |
·应用多元PCR 对番茄植株和种子进行检测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单点扩增和多元扩增 | 第28-29页 |
·不同引物比例和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适宜退火温度的选择 | 第30-31页 |
·检测灵敏度试验 | 第31页 |
·用多元PCR 检测不同发病症状植株和带菌种子结果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5页 |
第二章 西唐链霉菌Z-L-22 对番茄溃疡病的防效试验 | 第35-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材料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36页 |
·防治药剂 | 第36-37页 |
·番茄培养条件 | 第37页 |
·施药方法 | 第37-38页 |
·实验分组 | 第38页 |
·数据统计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39页 |
·幼苗接菌后喷药防治效果 | 第38-39页 |
·土壤接种病原菌防治试验 | 第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番茄溃疡病拮抗链霉菌菌株Z-L-22 活性物质研究及其合成基因片段克隆 | 第41-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8页 |
·菌株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试剂 | 第41-43页 |
·仪器和材料 | 第43页 |
·活性成分类别鉴定 | 第43-45页 |
·放线菌素合成基因扩增 | 第45-46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46-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薄层层析结果 | 第48页 |
·Doskochilova 八溶剂系统纸层析 | 第48-49页 |
·颜色反应鉴别试验 | 第49页 |
·放线菌素合成基因探测 | 第49-51页 |
·扩增片段杂交结果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西唐链霉菌Z-L-22 放线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染色体步移 | 第53-6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7页 |
2 结果 | 第57-64页 |
·NPA-PCR 步移方法原理 | 第57-58页 |
·应用NPA-PCR 和NASS-PCR 进行基因克隆 | 第58-60页 |
·扩增条带序列分析 | 第60-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西唐链霉菌放线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片段功能研究 | 第66-83页 |
1 材料 | 第66-69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66-67页 |
·培养基 | 第67-68页 |
·缓冲液及试剂 | 第68页 |
·分子量标记 | 第68-69页 |
·各种实验用酶 | 第69页 |
·抗生素 | 第69页 |
2 方法 | 第69-72页 |
·Z-L-22 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筛选 | 第69页 |
·碱裂解法提取链霉菌或大肠杆菌质粒 | 第69-70页 |
·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转化及再生程序 | 第70页 |
·质粒构建过程中所用的酶及其作用条件 | 第70-7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0页 |
·序列分析 | 第72-75页 |
·菌株Z-L-22 对Am 和Km 的敏感性 | 第75-76页 |
·ssaX 的阻断突变株的构建 | 第76-79页 |
·ssaX 阻断突变株代谢产物分析 | 第79-80页 |
4 讨论 | 第80-83页 |
全文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