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大代表制度及其实践的理论思考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导论 | 第10-13页 |
| 一、研究主题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综述与评价 | 第11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 第1章 代表理论的辨析 | 第13-27页 |
| ·选民与代表的概念辨析 | 第13-16页 |
| ·选民的概念 | 第13-14页 |
| ·代表的概念 | 第14-16页 |
| ·代表制的不同学说及评价 | 第16-27页 |
| ·代议制下代表与选民关系的主要学说 | 第16-23页 |
| ·委托论与代表论的比较研究 | 第23-25页 |
| ·我国人大代表的角色现状 | 第25-27页 |
| 第2章 对我国代表制度实践的考量 | 第27-36页 |
| ·我国人大的多重主体利益性 | 第27-29页 |
| ·代表利益的根本性 | 第27-28页 |
| ·代表利益的局部性 | 第28页 |
| ·代表利益的具体性 | 第28-29页 |
| ·代表与选民关系的现状 | 第29-30页 |
| ·代表程度较低 | 第29页 |
| ·履职有效性不高 | 第29-30页 |
|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 ·委托理论在实践中的不足 | 第30页 |
| ·人大代表在法理上定性不清 | 第30-31页 |
| ·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困难 | 第31-32页 |
| ·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的矛盾 | 第32页 |
| ·行业利益提出的新要求 | 第32-33页 |
| ·农村利益的表达程度不高 | 第33页 |
| ·我国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 | 第33-36页 |
| ·我国宜兼采取委托制和代表制 | 第33-34页 |
| ·人大代表应独立代表人民利益 | 第34-36页 |
| 第3章 我国代表制度的完善对策 | 第36-44页 |
| ·完善人大代表理论 | 第36-37页 |
| ·完善选举制度 | 第37-38页 |
| ·实行竞选制度 | 第37页 |
| ·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 第37-38页 |
| ·重视流动人口的选举权 | 第38页 |
| ·完善人大代表制度 | 第38-41页 |
| ·提高人大代表素质 | 第38-39页 |
| ·改善人大代表结构 | 第39-40页 |
| ·加强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 | 第40-41页 |
| ·完善人大代表的履职监督机制 | 第41-44页 |
| ·建立人大代表履职公开机制 | 第41-42页 |
| ·推进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制度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