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流变材料的减振器设计及控制策略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电流变技术的发展 | 第11-13页 |
·电流变流体减振器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电流变半主动控制策略 | 第14-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电流变效应与电流变液 | 第18-28页 |
·电流变效应 | 第18-19页 |
·影响电流变效应的主要因素 | 第19-20页 |
·电流变液体的组成和性能要求 | 第20-25页 |
·电流变液体的分类 | 第20-21页 |
·电流变液体的组成及要求 | 第21-23页 |
·电流变液体的力学性能 | 第23-24页 |
·工程应用对电流变液的要求 | 第24-25页 |
·电流变液体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25-27页 |
·材料的制备 | 第25-26页 |
·电流变液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电流变液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及数学模型 | 第28-44页 |
·电流变液减振器的工作模式 | 第28-29页 |
·电流变减振器的数学模型 | 第29-39页 |
·基于环形通道模型的流变学方程 | 第30-34页 |
·基于平行板通道模型的流变学方程 | 第34-39页 |
·电流变液减振器结构设计 | 第39-41页 |
·影响电流变液减振器阻尼特性的主要参数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电流变液减振器的实验研究 | 第44-55页 |
·实验装置 | 第44-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54页 |
·负载对减振器减振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46-48页 |
·电场强度对减振器减振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48-51页 |
·激励频率对减振器减振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半主动悬架模型研究 | 第55-72页 |
·汽车智能悬架概述 | 第55-57页 |
·二分之一车四自由度悬架模型 | 第57-63页 |
·四自由度被动悬架模型 | 第57-59页 |
·四自由度主动悬架模型 | 第59-62页 |
·四自由度半主动悬架模型 | 第62-63页 |
·四分之一车二自由度悬架模型 | 第63-66页 |
·被动悬架模型 | 第64页 |
·半主动悬架模型 | 第64-66页 |
·汽车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价 | 第66-68页 |
·路面输入模型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 第72-84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 | 第72-73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73-74页 |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74-75页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75-79页 |
·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变量 | 第75页 |
·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75-78页 |
·模糊逻辑推理 | 第78页 |
·精确化过程 | 第78-79页 |
·天棚阻尼控制策略 | 第79-80页 |
·计算机仿真和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相关参数 | 第80-81页 |
·半主动悬架系统模糊控制仿真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七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