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以信阳市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1 绪论 | 第12-19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 第14-17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目前研究的总体评述 | 第17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2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 ·区位论 | 第20-21页 |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1页 |
| ·系统论 | 第21-22页 |
| ·土地优化配置理论 | 第22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 第22-24页 |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2-23页 |
| ·节约集约用地原则 | 第23页 |
| ·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 第23-24页 |
| 3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分析 | 第24-39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内涵分析 | 第24-26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27页 |
| ·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 第27-29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指标分析 | 第29-36页 |
| ·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指标 | 第29-32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自然指标 | 第32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社会指标 | 第32-34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经济指标 | 第34-35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环境指标 | 第35-36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体系构建 | 第36-37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路径分析 | 第37-39页 |
| ·土地利用的区内统筹 | 第37-38页 |
| ·土地利用的区际统筹 | 第38页 |
| ·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 | 第38-39页 |
| 4 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 第39-50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的涵义 | 第39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意义 | 第39-41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 第41-42页 |
| ·主导因素原则 | 第41页 |
| ·适宜性原则 | 第41页 |
| ·差异性原则 | 第41-42页 |
| ·协调一致原则 | 第42页 |
| ·行政界限相对完整性和分区界限连续性原则 | 第42页 |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42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2-44页 |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3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44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 | 第44-47页 |
| ·定性分析法 | 第45页 |
| ·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 | 第45-47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的模式 | 第47-50页 |
| ·综合分区 | 第47页 |
| ·功能分区 | 第47-48页 |
| ·承载力分区 | 第48页 |
| ·优势区划 | 第48-50页 |
| 5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实证 | 第50-77页 |
| ·信阳市基本概况 | 第50-57页 |
| ·区位条件 | 第50-51页 |
| ·自然资源条件 | 第51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51-53页 |
| ·生态环境概况 | 第53页 |
| ·土地利用概况 | 第53-55页 |
| ·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 | 第55-57页 |
| ·信阳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 第57-67页 |
|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 | 第57-58页 |
|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 | 第58-67页 |
| ·信阳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 第67-77页 |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指标体系 | 第67页 |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 | 第67-77页 |
| 6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对策 | 第77-81页 |
| ·加强政府的统筹作用 | 第77页 |
| ·加强管理体制法制化 | 第77-78页 |
| ·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 第78页 |
| ·完善资金筹措与投资体系 | 第78-79页 |
|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 第79-8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主要结论 | 第81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81页 |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