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Demissum与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

中文摘要第1-12页
英文摘要第12-15页
1 引言第15-31页
   ·马铃薯育种现状第16-19页
   ·马铃薯野生种的研究概况第19-28页
     ·与马铃薯野生种改良利用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概况第19-21页
     ·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利用的研究概况第21-28页
   ·野生马铃薯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8-30页
     ·沿用质量性状替代的连续回交方法较简单第29页
     ·种间杂种回交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第29页
     ·对如何提高种间杂种的产量研究较少第29页
     ·数量统计分析方法较单一第29-30页
   ·技术路线第30页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第30-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44页
   ·材料方法Ⅰ第31-35页
     ·试验材料第31-33页
     ·试验方法第33-34页
     ·统计方法第34-35页
   ·材料方法Ⅱ第35-38页
     ·试验材料第35-37页
     ·试验方法第37页
     ·统计方法第37-38页
   ·材料方法Ⅲ第38-40页
     ·试验材料第38-40页
     ·试验方法第40页
     ·统计方法第40页
   ·材料方法Ⅳ第40-44页
     ·试验材料第40-42页
     ·试验方法第42页
     ·统计方法第42-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115页
   ·马铃薯种间杂种回交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第44-67页
     ·遗传参数在回交世代间的变化第44-51页
     ·不同世代群体各性状总体分布特征第51-64页
     ·导入群体基因连锁与重组的评价第64-67页
     ·小结第67页
   ·克服种间杂种群体匍匐茎长、结薯晚的野生习性方法探讨第67-82页
     ·各性状相关性分析第67-71页
     ·其他农艺性状对匍匐茎长度的影响第71-73页
     ·不同类型组合间的主要参数差异分析第73-74页
     ·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组成第74-82页
     ·小结第82页
   ·改良回交一代群体野生习性回交策略的选择第82-96页
     ·亲本作用差异效应试验结果第82-83页
     ·方差分析第83-86页
     ·亲本农艺性状的细胞质效应第86-88页
     ·农艺性状的细胞核组配效应第88-90页
     ·农艺性状的质核互作效应分析第90-92页
     ·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第92-93页
     ·小结第93-96页
   ·改良回交二代群体商品薯率低,提高产量的理论初探第96-115页
     ·不同组合类型各测试性状结果分析第96-97页
     ·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第97-106页
     ·农艺性状的贡献分析第106-112页
     ·其他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第112-113页
     ·优良无性系的形成第113-114页
     ·小结第114-115页
4 讨论第115-125页
   ·对各参试性状在种间杂种、回交世代间分离规律的认识第115-118页
     ·产量性状的变化趋势第115页
     ·比重的变化趋势第115-116页
     ·生育期的变化趋势第116-117页
     ·匍匍茎长度的变化趋势第117-118页
   ·种间杂种回交群体遗传参数第118-119页
     ·关于野生种和栽培种性状连锁重组的认识第118页
     ·成对性状相关关系在各世代间的变化第118-119页
   ·对种间杂种匍匐茎过长野生性状的改良第119-120页
     ·重复授粉提高结实率第119页
     ·含有早熟基因亲本的选择第119-120页
   ·不同回交方式对回交一代材料改良作用第120页
   ·改良块茎小、提高回交二代材料商品薯率第120-122页
   ·以二体遗传为基础数量遗传学模型在多体遗传作物上应用存在的问题第122-123页
   ·种间杂种材料及回交后代材料的进一步利用第123页
   ·加速马铃薯种间杂种改良进程,提高利用效果的育种程序设计第123-125页
5 结论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6页
附录第136-13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密度与氮素水平对小黑麦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遗传多样性及其诱导的基因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