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35页 |
·非硅基介孔材料 | 第13-25页 |
·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6页 |
·制备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 | 第18-22页 |
·介孔CeO_2(m-CeO_2) | 第22-25页 |
·甲醇部分氧化制氢 | 第25-33页 |
·甲醇制氢机理 | 第26-31页 |
·甲醇制氢催化剂 | 第31-33页 |
·Au-Pd双金属催化剂 | 第33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第33-35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35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35-44页 |
·实验原料 | 第35-36页 |
·载体的制备 | 第36-38页 |
·介孔CeO_2的制备 | 第36-37页 |
·介孔ZnO-CeO_2复合载体的制备 | 第37-38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页 |
·催化剂活性测定和产物定量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催化剂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产物定量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载体和催化剂的表征 | 第40-44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40页 |
·比表面积及孔径的测试 | 第40页 |
·ICP-AES测试 | 第40-41页 |
·热重(TG) | 第41页 |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 第41页 |
·UV-Vis漫反射光谱 | 第41页 |
·红外光谱 | 第41页 |
·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 | 第41页 |
·程序升温脱附(TPD) | 第41-42页 |
·程序升温还原(TPR) | 第42-44页 |
第3章 以葡萄糖、丙烯酰胺和硝酸铈铵为原料制备介孔CeO_2 | 第44-51页 |
·铈离子价态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葡萄糖和丙烯酰胺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水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样品比表面的影响 | 第47-48页 |
·原料的加入方式对介孔CeO_2的N_2吸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的影响 | 第48-49页 |
·样品的热重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表面活性剂模板法的制备条件对介孔CeO_2织构性质的影响 | 第51-61页 |
·表面活性剂对介孔CeO_2织构性质的影响 | 第51-54页 |
·铈源对介孔CeO_2织构性质的影响 | 第54-58页 |
·沉淀温度对介孔CeO_2织构性质的影响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m-CeO_2织构性质对Au-Pd/m-Ce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61-73页 |
·催化剂的XRD | 第61-62页 |
·载体和催化剂的织构性质 | 第62-64页 |
·催化剂的CO_2吸附性能 | 第64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64-66页 |
·催化剂的H_2吸附性能 | 第66-68页 |
·催化剂的活性和H_2选择性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Au/CeO_2、Pd/CeO_2和Au-Pd/CeO_2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 第73-81页 |
·XRD和UV-Vis漫反射光谱 | 第73-75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75-76页 |
·催化剂的H_2吸附性能 | 第76-77页 |
·催化剂的CO吸附性能 | 第77-78页 |
·催化剂活性和H_2选择性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焙烧温度对Au-Pd/Ce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81-88页 |
·催化剂的织构性质 | 第81-82页 |
·XRD和UV-Vis漫反射光谱 | 第82-84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84-85页 |
·催化剂的H_2吸附性能 | 第85页 |
·催化剂活性和H_2选择性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8章 ZnO对Au-Pd/Ce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88-95页 |
·催化剂的织构性质 | 第88页 |
·XRD和UV-Vis漫反射光谱 | 第88-90页 |
·催化剂的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 | 第90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90-92页 |
·催化剂的H_2吸附性能 | 第92页 |
·催化剂活性和H_2、CO选择性 | 第92-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