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意义 | 第10页 |
·实践能力对体育院系学生的意义 | 第10页 |
·专项实践能力对健美操专业学生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实践能力 | 第12页 |
·教学能力 | 第12页 |
·创编能力 | 第12页 |
·社会适应能力 | 第12-13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20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20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访谈法 | 第14页 |
·实验法 | 第14-19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32页 |
·对高校体育院系培养健美操专项实践能力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0-21页 |
·健美操教学课程与课外俱乐部教学内容的比较 | 第20-21页 |
·建立实践意识的理论分析 | 第21页 |
·对专项实践能力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21-31页 |
·教学能力 | 第21-24页 |
·创编能力 | 第24-28页 |
·社会适应能力 | 第28-31页 |
·课外俱乐部教学的特点 | 第31-32页 |
·教学氛围的宽松性 | 第31页 |
·俱乐部的教法对实践环境形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结论 | 第32-33页 |
5 建议 | 第33-35页 |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不同层面的社会实践 | 第33页 |
·运用启发式教法促进积极氛围的形成,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 第33-35页 |
·联想法 | 第33页 |
·群体激励法 | 第33页 |
·案例教学法 | 第33页 |
·讨论法 | 第33页 |
·发现法 | 第33-34页 |
·角色转换法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件1 | 第37-39页 |
附件2 | 第39-41页 |
附件3 | 第41-43页 |
附件4 | 第43-46页 |
附件5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