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内容 | 第7-8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8-11页 |
第二章 爱是美的人性集中体现 | 第11-23页 |
·爱在人性中的历史过程 | 第11-14页 |
·人类爱情的历史渊源 | 第11-12页 |
·人性在爱情中的发展 | 第12-13页 |
·欲性爱情在人性中的体现 | 第13-14页 |
·爱在人性中的情感体验 | 第14-18页 |
·爱的层次 | 第15-16页 |
·爱是一种“给予” | 第16-17页 |
·爱的积极要素 | 第17-18页 |
·爱在人性中的表达形式 | 第18-23页 |
·博爱 | 第18-19页 |
·母爱 | 第19-20页 |
·自爱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善良意志是美的人性最高追求 | 第23-33页 |
·美是道德的象征 | 第23-27页 |
·审美与道德的二重性 | 第23-24页 |
·美与善的统一 | 第24-27页 |
·崇高的人格体现 | 第27-28页 |
·崇高的美学特点 | 第27-28页 |
·人性中向善的意志 | 第28-33页 |
·人类原欲中的善 | 第28-30页 |
·文化对于人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文化存在的三大原则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美德在人性中的体现 | 第33-45页 |
·美德在个体中的表现 | 第33-37页 |
·美德中的个体行为意识 | 第33-34页 |
·诚实守信是人性中第一美德 | 第34-35页 |
·美德的含义 | 第35-37页 |
·美德的生成 | 第37-39页 |
·美德的主要形式 | 第39-45页 |
·社会公德 | 第39-40页 |
·职业道德 | 第40-42页 |
·传统美德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建构正确生存信念是美的人性 | 第45-57页 |
·在生死冲突中的人性 | 第46-48页 |
·趋向死而存在的人 | 第46-47页 |
·生存信念的形成 | 第47-48页 |
·生存信念的定义与性质 | 第48-49页 |
·生存信念的种类与特征 | 第49-51页 |
·生存信念的功能与作用 | 第51-52页 |
·灾难中的生存信念 | 第52-57页 |
·人在现实灾难中的生存信念 | 第53-54页 |
·人在精神灾难中的生存信念 | 第54-57页 |
第六章 人性的美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 第57-65页 |
·人性的美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 第57-59页 |
·人性的美为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体性生成与发展提供导向作用 | 第57-58页 |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具有激励作用 | 第58页 |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具有凝聚作用 | 第58-59页 |
·人性的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示 | 第59-61页 |
·人性化教育能够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 第59-60页 |
·人性化教育能够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 第60页 |
·人性化教育能够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第60-61页 |
·人性的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 第61-65页 |
·美的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62页 |
·美的人性是当代素质教育的体现 | 第62-63页 |
·个体对精神生活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63-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注释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参考论文 | 第72-73页 |
参与研究的课题 | 第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