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原藩镇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概状 | 第13-20页 |
一、唐代藩镇研究的现状 | 第13-16页 |
二、唐代军事问题研究的现状 | 第16-18页 |
三、唐代经济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四、唐代政治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中原的地理环境与中原藩镇之演变 | 第21-48页 |
第一节 中原地区的资源与环境 | 第22-32页 |
一、黄淮平原区 | 第23-27页 |
二、豫西山地区 | 第27-30页 |
三、山东丘陵区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中原藩镇之演变 | 第32-48页 |
一、中原藩镇的形成期 | 第34-38页 |
二、中原藩镇的稳固期 | 第38-41页 |
三、中原藩镇的动荡期 | 第41-46页 |
四、中原藩镇演变之原因 | 第46-48页 |
第二章 中原藩镇的类型与特点 | 第48-89页 |
第一节 中原割据型藩镇及其特点 | 第49-59页 |
一、尽忠唐室阶段 | 第49-51页 |
二、"河朔化"阶段 | 第51-55页 |
三、"去河朔化"阶段 | 第55-59页 |
第二节 中原跋扈型藩镇及其特点 | 第59-74页 |
一、宣武军 | 第59-66页 |
二、武宁军 | 第66-74页 |
第三节 中原顺服型藩镇及其特点 | 第74-89页 |
一、观察区:都畿、陕虢 | 第74-79页 |
二、节度区:忠武、义成、河阳 | 第79-89页 |
第三章 中原藩镇与中央之关系 | 第89-167页 |
第一节 直隶州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90-111页 |
一、直隶州的产生及其内涵 | 第90-92页 |
二、唐代历史上的直隶州 | 第92-97页 |
三、中原直隶州刺史之迁转 | 第97-104页 |
四、直隶州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 | 第104-107页 |
五、中央对直隶州设置之考量 | 第107-111页 |
第二节 协调与制衡中的监军与中原藩帅 | 第111-128页 |
一、协调中原藩镇与各方面之关系 | 第112-119页 |
二、分权与制衡中的监军与中原藩帅 | 第119-123页 |
三、关于中原藩镇监军使的评价 | 第123-128页 |
第三节 中原藩镇的"上供"问题 | 第128-149页 |
一、中原两税的"上供"及其数额 | 第129-138页 |
二、中原藩镇与专卖税之"上供" | 第138-149页 |
第四节 中原藩镇的军费问题 | 第149-167页 |
一、中原藩镇军费之供给 | 第149-154页 |
二、中原诸镇的军额与军费 | 第154-167页 |
第四章 中原藩镇与诸类藩镇之关系 | 第167-225页 |
第一节 动乱中的南方藩镇与中原藩镇军 | 第167-191页 |
一、中唐时期的南方藩镇与中原藩镇军 | 第167-180页 |
二、晚唐南方藩镇与中原藩镇军 | 第180-191页 |
第二节 动乱中的河北藩镇与中原藩镇军 | 第191-214页 |
一、戡乱河北诸军之来源 | 第192-195页 |
二、河北动乱与平叛诸军之数量 | 第195-202页 |
三、河北戡乱与平乱诸军之战效 | 第202-214页 |
第三节 防秋中的边疆藩镇与中原藩镇军 | 第214-225页 |
一、关东防秋兵之来源 | 第214-218页 |
二、中原防秋之兵力 | 第218-223页 |
三、中原藩镇防秋的价值与局限 | 第223-225页 |
总结 | 第225-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4页 |
致谢 | 第234-2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