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 | 第13-28页 |
| ·煤热解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 ·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 | 第13页 |
| ·我国煤炭的特点 | 第13-14页 |
| ·我国的煤炭利用现状 | 第14页 |
| ·我国煤炭利用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我国煤中硫分布的特点 | 第15页 |
| ·煤的热解及其研究的意义 | 第15-19页 |
| ·煤热解的分类 | 第16页 |
| ·煤热解的机理 | 第16-17页 |
| ·煤的热解过程 | 第17-18页 |
| ·煤热解的二次反应 | 第18页 |
| ·煤热解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 ·煤热解过程中硫的变迁规律 | 第19-25页 |
| ·煤中无机硫的转化 | 第20-21页 |
| ·煤中有机硫的转化 | 第21-22页 |
| ·煤中无机硫和有机硫之间的相互转化 | 第22页 |
| ·对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规律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 ·煤热解过程中H_2S的主要来源 | 第24页 |
| ·煤热解过程中的COS主要来源 | 第24-25页 |
| ·国内外煤热解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 第28-38页 |
| ·原料的选择与制备 | 第28-29页 |
| ·原料的选取 | 第28页 |
| ·原料的制备 | 第28-29页 |
| ·气体 | 第29页 |
| ·实验装置 | 第29-36页 |
| ·固定床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 ·KZDL-4型快速智能定硫仪装置 | 第30-32页 |
| ·热分析实验装置 | 第32-33页 |
| ·GC—950FPD气相色谱仪实验装置 | 第33-36页 |
|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 第36-37页 |
| ·三种煤样的数据分析 | 第36页 |
| ·处理数据的方法 | 第36-37页 |
| ·实验过程 | 第37-38页 |
| ·固定床实验 | 第37页 |
| ·热分析实验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煤样在还原性气氛下热解硫的分布 | 第38-57页 |
| ·在还原性气氛下原煤样热解硫在气、液、固三相中的分布 | 第38-51页 |
| ·实验装置 | 第38-39页 |
| ·实验步骤 | 第39页 |
| ·定硫仪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41页 |
| ·实验装置可靠性的验证 | 第41-42页 |
| ·实验结果 | 第42-51页 |
| ·影响煤样热解过程中硫脱除的主要因素 | 第51-55页 |
| ·气氛对原煤样中硫脱除的影响 | 第51-53页 |
| ·升温速率对原煤样中硫脱除的影响 | 第53-54页 |
| ·终温对原煤样中硫脱除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还原性气氛下煤样热解产物中主要含硫气体的逸出规律 | 第57-68页 |
| ·实验装置 | 第57-58页 |
| ·实验步骤 | 第58页 |
| ·实验结果 | 第58-67页 |
| ·煤样热解产物中H_2S和COS逸出量的比较 | 第58-63页 |
| ·煤样热解产物中H_2S和COS逸出速率的比较 | 第63-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煤样热解特性的研究 | 第68-81页 |
| ·影响煤热解的因素 | 第68-74页 |
| ·实验条件与装置 | 第6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 ·与煤热解时硫的逸出规律进行比较 | 第74-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4页 |
| ·引言 | 第81页 |
| ·主要结论 | 第81-83页 |
| ·不足之处 | 第83页 |
| ·今后的工作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发表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