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介导的玉米丝轴黑粉菌原生质体转化与ras、gpd启动子的克隆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 玉米丝黑穗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玉米丝黑穗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1页 |
|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 | 第11-13页 |
| ·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及其生理小种分化 | 第13页 |
| ·玉米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制研究 | 第13-14页 |
| ·玉米丝黑穗病早期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 2 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15-17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5-17页 |
|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17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17-18页 |
| 3 启动子克隆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启动子克隆的方法 | 第19-20页 |
| ·利用启动子探针质粒载体筛选启动子 | 第19页 |
| ·利用PCR技术克隆启动子 | 第19-20页 |
| ·外源基因表达及同源启动子克隆研究 | 第20-21页 |
| ·ras与gpd启动子 | 第21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丝黑穗病菌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 | 第22-33页 |
| 1 材料 | 第22-23页 |
| ·菌种和载体 | 第22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23页 |
| ·酶制剂 | 第23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3页 |
| ·菌龄对原生质体的影响 | 第23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3页 |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23-24页 |
| ·原生质体得率和再生率的计算 | 第24页 |
| ·PEG介导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24页 |
| ·待定转化子继代培养和PCR检测 | 第24页 |
| ·转化子分析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 ·丝轴黑粉菌生长曲线 | 第25页 |
|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 | 第25-29页 |
|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不同酶及组合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不同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7-28页 |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9页 |
| ·原生质体制备小结 | 第29-30页 |
| ·原生质体再生 | 第30-31页 |
| ·再生培养基成分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30页 |
| ·原生质体涂布方法对再生率的影响 | 第30页 |
| ·不同处理对再生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31-32页 |
| 4 讨论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ras、gpd启动子的克隆及分析 | 第33-46页 |
| 1 材料 | 第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菌种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页 |
| ·试剂 | 第33页 |
| 2 方法 | 第33-36页 |
| ·引物设计 | 第33-34页 |
| ·丝轴黑粉菌袍子的培养与收集 | 第34页 |
| ·丝轴黑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页 |
| ·启动子的PCR扩增 | 第34页 |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4-35页 |
|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第35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5-36页 |
| ·DNA测序 | 第3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 ·ras与gpd启动子扩增 | 第36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6-37页 |
| ·启动子序列及其分析 | 第37-44页 |
| ·ras启动子序列及其分析 | 第37-40页 |
| ·gpd1启动子及其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 ·gpd2启动子及其分析结果 | 第41-44页 |
| 4 讨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附录 | 第51-61页 |
| 附录1:丝轴黑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1页 |
| 附录2:感受态E.coli DH105的制备 | 第51页 |
| 附录3: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51-52页 |
| 附录4:重组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52页 |
| 附录5:ras启动子序列同源性比对 | 第52-54页 |
| 附录6:gpd1启动子序列同源性比对 | 第54-57页 |
| 附录7:gpd2启动子序列同源性比对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