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言 | 第12-18页 |
一、人类生命悲剧意识的形成与原始恐惧 | 第12-14页 |
二、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及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一) 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及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二) 庄子生命悲剧意识及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三) 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的互通 | 第18-29页 |
一、在生存困境中体验生命悲剧 | 第18-24页 |
(一) 庄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 第18-21页 |
(二) 叔本华——“人之大孽,在其有生” | 第21-24页 |
二、在孤独灵魂中摆脱生存欲望 | 第24-29页 |
(一) 庄子的“忘”——忘功、忘名、忘我 | 第24-27页 |
(二) 叔本华的“自失”——摒除功利、物我两忘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 第29-41页 |
一、探索生命本真的存在 | 第29-33页 |
(一) 庄子的“通天下一气”——偏于生命内在和谐 | 第29-31页 |
(二) 叔本华的“意志”——偏于生命内在冲突 | 第31-33页 |
二、面对生存困境的方式:静观与直面 | 第33-37页 |
(一) 庄子的静观——倾向于“真悲无声而哀” | 第33-35页 |
(二) 叔本华的直面——倾向于“凤凰涅槃” | 第35-37页 |
三、摆脱生存欲望的途径:“隐”与“退让” | 第37-41页 |
(一) 庄子的“隐”——将生命的返璞归真指向自然 | 第37-39页 |
(二) 叔本华的“退让”——将生命的弃绝指向虚无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庄子与叔本华对生命悲剧的审美超越 | 第41-48页 |
一、庄子:诗性逍遥 | 第41-45页 |
(一) 有待至无待——游心物外,徜徉于超脱、空灵的意象世界 | 第42-44页 |
(二) 诗意栖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自由 | 第44-45页 |
二、叔本华:悲剧拯救 | 第45-48页 |
余论 | 第48-52页 |
一、情感品质——哀、忧、愤、伤 | 第49-50页 |
二、表现形态——忠、忍、退、隐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