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前言 | 第14-35页 |
| ·葡萄根瘤蚜的危害及生活史 | 第14-16页 |
| ·葡萄根瘤蚜的形态特征 | 第16页 |
| ·葡萄根瘤蚜生物型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美国根瘤蚜生物型 | 第17-18页 |
| ·欧洲根瘤蚜生物型 | 第18-19页 |
| ·生物型的鉴定方法 | 第19-21页 |
| ·葡萄根瘤蚜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地理环境与起源 | 第21-22页 |
| ·寄主与协同进化 | 第22-23页 |
| ·有性繁殖或突变 | 第23页 |
| ·蚜虫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23-27页 |
| ·RAPD | 第24-25页 |
| ·AFLP | 第25页 |
| ·SSR | 第25-27页 |
| ·葡萄根瘤蚜的系统地理发生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蚜虫翅型分化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 ·影响翅型分化的因素 | 第29-31页 |
| ·翅多型的遗传机制 | 第31-3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3-34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57页 |
| ·葡萄根瘤蚜的生物型鉴定 | 第35-36页 |
| ·葡萄根瘤蚜mtDNACOⅠ遗传分化与系统发育 | 第36-39页 |
| ·不同地理种群葡萄根瘤蚜的SSR 分析 | 第39-44页 |
| ·抑制消减杂交筛选翅型分化相关基因 | 第44-53页 |
| ·荧光定量PCR 检测翅型分化基因在有翅蚜中的表达模式 | 第53-57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57-91页 |
| ·我国葡萄根瘤蚜的生物型鉴定 | 第57-62页 |
| ·不同来源的根瘤蚜克隆在不同葡萄品种上的存活率比较 | 第57-59页 |
| ·不同来源的根瘤蚜克隆在不同葡萄品种上的日产卵量比较 | 第59-60页 |
| ·不同来源的根瘤蚜克隆在不同葡萄品种上的生命表参数比较 | 第60-62页 |
| ·我国葡萄根瘤蚜mtDNACOⅠ遗传分化与系统发育 | 第62-68页 |
| ·DNA 提取及PCR 扩增结果 | 第62页 |
| ·葡萄根瘤蚜mtDNACOⅠ序列长度与碱基组成 | 第62-63页 |
| ·4个葡萄根瘤蚜群体线粒体COⅠ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63-65页 |
| ·葡萄根瘤蚜线粒体COⅠ序列的单倍型网络关系 | 第65-66页 |
| ·葡萄根瘤蚜群体的系统发生关系 | 第66-68页 |
| ·我国葡萄根瘤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68-75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结果 | 第68页 |
| ·PCR 扩增结果 | 第68-69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第69页 |
| ·多态信息含量 | 第69-70页 |
| ·杂合度 | 第70-71页 |
| ·观测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 第71页 |
| ·Shannon 指数 | 第71-72页 |
| ·中性测试 | 第72-73页 |
| ·各个位点的F 统计值 | 第73-74页 |
| ·遗传距离 | 第74-75页 |
| ·抑制性消减杂交筛选葡萄根瘤蚜翅型分化相关基因 | 第75-91页 |
| ·葡萄根瘤蚜总RNA 的提取结果 | 第75-76页 |
| ·RNA 纯化结果 | 第76-77页 |
| ·双链cDNA 的合成结果 | 第77页 |
| ·Rsa I 酶切质检结果 | 第77-78页 |
| ·接头验证结果 | 第78页 |
| ·差减验证结果 | 第78-79页 |
| ·斑点杂交结果 | 第79-85页 |
| ·荧光定量PCR 检测翅型分化基因在有翅蚜中的表达模式 | 第85-91页 |
| 4 讨论 | 第91-100页 |
| ·我国葡萄根瘤蚜生物型分析 | 第91-92页 |
| ·我国葡萄根瘤蚜mtDNACOI 遗传分化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92-93页 |
| ·不同地理种群葡萄根瘤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93-95页 |
|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翅型分化研究中的利用 | 第95-96页 |
| ·葡萄根瘤蚜翅型分化相关基因分析 | 第96-100页 |
| 5 结论 | 第100-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 附图1 | 第112-113页 |
| 附表1 | 第113-131页 |
| 发表论文 | 第131-132页 |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