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行政诉讼法论文

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引言第15-16页
第一部分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基本理论第16-26页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内涵第16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基本特征第16-18页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第17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身份有别于原告和被告第17-18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在参与诉讼的程序上具有特殊性第18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第18-21页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第三人的区别第18-19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区别第19-21页
 四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其他诉讼参加人的比较第21-23页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当事人的比较第21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诉讼代理人的比较第21-22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的比较第22-23页
 五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功能价值第23-26页
  (一) 公正公平第23-24页
  (二) 实用效益第24页
  (三) 平衡利益第24-26页
第二部分 域外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之理论架构与启示第26-37页
 一 德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理论架构与启示第26-29页
  (一) 立法现状第26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定义和种类第26-27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第27-28页
  (四)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义务第28页
  (五) 启示与借鉴第28-29页
 二 日本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理论架构第29-31页
  (一) 立法现状第29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定义和种类第29-30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第30-31页
  (四) 启示与借鉴第31页
 三 美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理论架构第31-33页
  (一) 立法现状第31-32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第32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义务第32-33页
  (四) 启示与借鉴第33页
 四 我国台湾地区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理论架构第33-37页
  (一) 立法现状第33-34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第34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第34-36页
  (四) 启示与借鉴第36-37页
第三部分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争议第37-47页
 一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7-43页
  (一) 有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资格并不明确第37-39页
  (二) 有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及其划分标准并不明确第39-43页
 二、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争议第43-47页
  (一) 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的争议第43-45页
  (二) 关于行政机关可否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争议第45-47页
第四部分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完善第47-63页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基本理论的明确和完备第47-52页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范围第47-48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类型和划分标准第48-51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第51-52页
 二、行政机关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相关规则制度的建立第52-54页
  (一) 行政机关的相应举证责任第53页
  (二) 行政机关的相应程序权利义务第53页
  (三) 行政机关之间行政争议的相关裁决规则第53-54页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具体诉讼权利义务的完善第54-57页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第54-56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时间第56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异议权第56-57页
 四、行政诉讼第三人权益的补救第57-63页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提起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第58-59页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国家赔偿权第59-61页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国家补偿权第61-63页
结束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6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律师与20世纪30年代的冤狱赔偿运动
下一篇:法院调解制度有关问题探析--以庭前调解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