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基本理论 | 第16-26页 |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内涵 | 第16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基本特征 | 第16-18页 |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 第17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身份有别于原告和被告 | 第17-18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在参与诉讼的程序上具有特殊性 | 第18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8-21页 |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第三人的区别 | 第18-19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区别 | 第19-21页 |
四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其他诉讼参加人的比较 | 第21-23页 |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当事人的比较 | 第21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诉讼代理人的比较 | 第21-22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的比较 | 第22-23页 |
五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功能价值 | 第23-26页 |
(一) 公正公平 | 第23-24页 |
(二) 实用效益 | 第24页 |
(三) 平衡利益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域外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之理论架构与启示 | 第26-37页 |
一 德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理论架构与启示 | 第26-29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26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定义和种类 | 第26-27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 第27-28页 |
(四)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 第28页 |
(五) 启示与借鉴 | 第28-29页 |
二 日本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理论架构 | 第29-31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29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定义和种类 | 第29-30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 第30-31页 |
(四) 启示与借鉴 | 第31页 |
三 美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理论架构 | 第31-33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31-32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 第32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 第32-33页 |
(四) 启示与借鉴 | 第33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理论架构 | 第33-37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33-34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 | 第34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 第34-36页 |
(四) 启示与借鉴 | 第36-37页 |
第三部分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争议 | 第37-47页 |
一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43页 |
(一) 有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资格并不明确 | 第37-39页 |
(二) 有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及其划分标准并不明确 | 第39-43页 |
二、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争议 | 第43-47页 |
(一) 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的争议 | 第43-45页 |
(二) 关于行政机关可否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争议 | 第45-47页 |
第四部分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完善 | 第47-63页 |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基本理论的明确和完备 | 第47-52页 |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范围 | 第47-48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类型和划分标准 | 第48-51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 第51-52页 |
二、行政机关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相关规则制度的建立 | 第52-54页 |
(一) 行政机关的相应举证责任 | 第53页 |
(二) 行政机关的相应程序权利义务 | 第53页 |
(三) 行政机关之间行政争议的相关裁决规则 | 第53-54页 |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具体诉讼权利义务的完善 | 第54-57页 |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 | 第54-56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时间 | 第56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异议权 | 第56-57页 |
四、行政诉讼第三人权益的补救 | 第57-63页 |
(一) 行政诉讼第三人提起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 第58-59页 |
(二)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国家赔偿权 | 第59-61页 |
(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国家补偿权 | 第61-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