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生态学(生物生态学)论文

氮输入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整合分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31页
   ·碳、氮循环——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第11-15页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第11-12页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第12-14页
     ·生态系统的碳氮耦合第14-15页
   ·氮输入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第15-24页
     ·氮限制理论第15-17页
     ·施氮与氮沉降第17-19页
     ·氮输入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第19-24页
   ·整合分析研究概况第24-29页
     ·整合分析的发展概况第24-25页
     ·整合分析在全球变化领域中的应用第25-29页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科学问题和目的第29-30页
     ·研究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1-35页
   ·研究材料第31-33页
     ·数据来源与筛选第31页
     ·数据库建立第31-32页
     ·碳、氮循环相关参数的转换和统一第32-33页
   ·研究方法第33-35页
     ·整合分析方法第33-34页
     ·数据分析第34-35页
第三章 氮输入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第35-54页
   ·结果第37-46页
     ·生态系统植物碳库第37-38页
     ·生态系统凋落物碳库第38页
     ·生态系统微生物碳第38-39页
     ·生态系统碳流第39-40页
     ·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第40-42页
     ·碳循环参数的变异性第42-46页
   ·讨论第46-52页
     ·氮输入对植物和凋落物碳库的影响第46-48页
     ·氮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碳和生态系统碳流的影响第48-49页
     ·氮输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第49-50页
     ·不同生态系统碳库、碳流对氮输入响应的变异性第50-52页
   ·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氮输入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第54-72页
   ·结果第54-64页
     ·生态系统植物氮库第54-55页
     ·生态系统凋落物氮库第55-56页
     ·生态系统微生物氮第56-57页
     ·生态系统氮流第57-60页
     ·生态系统土壤氮库第60-61页
     ·氮循环参数的变异性第61-64页
   ·讨论第64-70页
     ·氮输入对植物和凋落物氮库的影响第64-65页
     ·氮输入对土壤微生物氮和生态系统氮流的影响第65-67页
     ·氮输入对土壤氮库的影响第67-68页
     ·不同生态系统氮库、氮流对氮输入的响应第68-70页
   ·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氮输入对生态系统碳氮关系的影响第72-88页
   ·结果第72-80页
     ·生态系统植物碳氮关系第72-74页
     ·生态系统凋落物碳氮关系第74-76页
     ·生态系统微生物碳氮关系第76-77页
     ·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关系第77-79页
     ·碳氮比参数的变异性第79-80页
   ·讨论第80-86页
     ·氮输入降低了植物和凋落物碳氮比第81-82页
     ·氮输入降低了微生物和土壤碳氮比第82-85页
     ·不同生态系统碳氮比对氮输入的响应第85-86页
   ·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影响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氮输入响应的主要因子第88-111页
   ·结果第88-103页
     ·影响植物和凋落物对氮输入响应的主要因子第88-92页
     ·影响微生物对氮输入响应的主要因子第92-93页
     ·影响土壤碳、氮库对氮输入响应的主要因子第93-97页
     ·不同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氮输入响应的差异第97-103页
   ·讨论第103-109页
     ·影响植物和凋落物对氮输入响应的主要因素第103-105页
     ·影响微生物对氮输入响应的主要因素第105-106页
     ·影响土壤碳、氮库对氮输入响应的主要因素第106-108页
     ·不同生态系统对氮输入响应的差异第108-109页
   ·小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6页
   ·主要结论第111-114页
   ·研究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8页
附录1 本研究所选用文献目录第138-163页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第163-165页
致谢第165-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CSN1对COP1细胞内定位的影响以及CSN1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探讨
下一篇:E3连接酶SIAH及其与PHC2和EEF1D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