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8-26页 |
第一节 CSN复合体概述 | 第8-22页 |
一、CSN复合体的发现 | 第8-9页 |
二、CSN复合体的结构组成和分布 | 第9-10页 |
三、CSN复合体的生化活性 | 第10-11页 |
四、CSN复合体与泛素/26S蛋白酶体降解途径 | 第11-16页 |
(一) 泛素/26S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简介 | 第11-13页 |
(二) 26S蛋白酶体 | 第13-14页 |
(三) CSN复合体与26S蛋白酶体的关系 | 第14-15页 |
(四) CSN复合体与泛素/26S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的关系 | 第15-16页 |
五、CSN复合体的细胞功能 | 第16-19页 |
(一) CSN复合体和细胞周期 | 第16-17页 |
(二) CSN复合体和基因表达 | 第17-18页 |
(三) CSN复合体和DNA修复 | 第18-19页 |
六、CSN复合体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 第19-20页 |
七、CSN复合体中CSN1的功能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植物光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一、概述 | 第22页 |
二、COP/DET/FUS蛋白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三、COP1结构、分布和功能及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CSN1对COP1细胞内定位的影响 | 第26-58页 |
引言 | 第26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6-41页 |
一、材料 | 第26-27页 |
二、方法 | 第27-41页 |
(一) 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27-30页 |
(二) 基因枪法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 第30-33页 |
(三) 酵母双杂交分析实验 | 第33-37页 |
(四) 拟南芥萌发、杂交与GUS染色 | 第37-38页 |
(五) 原核表达体系操作及Pull-down实验 | 第38-39页 |
(六) 拟南芥免疫沉淀实验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41-56页 |
一、洋葱表皮细胞中拟南芥CSN复合体的业基对COP1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41-44页 |
二、在拟南芥体内CSN1的N-末端对COP1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三、酵母双杂交分析显示COP1和CSN1的N-末端存在相互作用 | 第45-47页 |
四、COP1和CSN1及CSN1的N-末端直接相互作用的体外分析 | 第47-48页 |
五、COP1与CSN复合体的免疫共沉淀分析 | 第48-50页 |
六、酵母双杂交分析与CSN1的N-末端相互作用的COP1结构域 | 第50-52页 |
七、COP1核定位信号及质定位信号影响CSN1对COP1核定位的作用 | 第52-56页 |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第三章 CSN1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探讨 | 第58-90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9-70页 |
材料 | 第59-61页 |
方法 | 第61-70页 |
(一)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筛选 | 第61-63页 |
(二) 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的插入位点分析 | 第63-64页 |
(三) 拟南芥总RNA的提取、反转录、半定量PCR | 第64-66页 |
(四) 转目的基因植物的获得 | 第66-70页 |
第二节 与CSN1的N-末端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 第70-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1页 |
(一) 诱饵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和自激活鉴定 | 第70页 |
(二) 拟南芥cDNA文库的筛选及相互作用候选蛋白的获得 | 第70-71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71-75页 |
(一) CSN1的N-末端相互作用候选蛋白分析 | 第71-74页 |
(二) 酵母双杂交系统本身的局限性 | 第74-75页 |
第三节 PAD1、PAD2与CSN1相互作用及相关功能的初步研究 | 第75-84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75-80页 |
(一) PAD1、PAD2生物学信息 | 第75-76页 |
(二) 酵母双杂交分析显示PAD1 C-末端、PAD2 C-末端与CSN1 N-末端存在相互作用 | 第76-77页 |
(三) 酵母双杂交分析显示PAD1 C-末端与COP1存在相互作用 | 第77-78页 |
(四) pad1和pad2突变体纯合子鉴定 | 第78-79页 |
(五) pad1和pad2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79-80页 |
(六) 融合了Myc标签的PAD1、PAD2转基因植株的构建和蛋白表达鉴定 | 第80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一) 讨论 | 第80-82页 |
(二) 展望 | 第82-84页 |
第四节 TSA1与CSN1相互作用及相关功能的初步研究 | 第84-9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84-87页 |
(一) 酵母双杂交分析显示TSA1及其C-末端与CSN1 N-末端存在相互作用 | 第84页 |
(二) tsa1突变体的选择及tsa1突变体纯合子鉴定 | 第84-85页 |
(三) tsa1的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85-86页 |
(四) 含Myc标签的TSA1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和蛋白表达鉴定 | 第86-87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一) 讨论 | 第87-88页 |
(二)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2页 |
缩略语表 | 第102-10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