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VoIP中丢包恢复算法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引言 | 第10-19页 |
·课题简介与意义 | 第10-12页 |
·课题简介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语音传输丢包恢复技术发展 | 第12-16页 |
·语音质量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本文工作 | 第17-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7页 |
·主要贡献 | 第17-19页 |
2.Turbo码的优化 | 第19-36页 |
·Turbo码简介 | 第19页 |
·Turbo码的编译码原理简述 | 第19-26页 |
·Turbo码编码原理 | 第20页 |
·Turbo码译码原理 | 第20-23页 |
·Turbo码交织器简介 | 第23-26页 |
·优化的Turbo译码 | 第26-28页 |
·Turbo的交织器改进 | 第28-32页 |
·实现自适应模式 | 第32-36页 |
·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自适应性思想 | 第34-36页 |
3.改进的Turbo码系统的实现 | 第36-57页 |
·程序流程 | 第36-37页 |
·发送端信道质量反馈器模块 | 第37-38页 |
·Turbo编码模块 | 第38-40页 |
·信道传输 | 第40-43页 |
·VoIP的系统参数[44,45] | 第40-41页 |
·NIST Net | 第41-43页 |
·OpenPhone(OpenH323) | 第43页 |
·模拟信道结构 | 第43页 |
·接收端信道质量反馈器模块 | 第43-44页 |
·Turbo译码模块 | 第44-46页 |
·发送端与接收端信道质量反馈器模块的通信 | 第46-47页 |
·模拟网络丢包模型 | 第47-51页 |
·ITU-T G.107 E模型 | 第47-48页 |
·建立3-state Markov模型计算 | 第48-51页 |
·使用质量评价标准评价语音质量 | 第51-53页 |
·电平调整 | 第51页 |
·MIRS滤波 | 第51-52页 |
·时间对准 | 第52页 |
·扰动处理 | 第52-53页 |
·进行语音编码 | 第53-57页 |
·H.323的体系结构[39,40] | 第53-54页 |
·H.323终端的组成 | 第54-56页 |
·H.323标准协议簇 | 第56-57页 |
4.实验 | 第57-70页 |
·实验相关软硬件介绍 | 第57页 |
·总体网络环境配置 | 第57-59页 |
·Turbo译码迭代次数实验 | 第59-63页 |
·实验目的 | 第59-60页 |
·实验环境详述 | 第60-62页 |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62-63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3页 |
·Turbo码的自适应交织器实验 | 第63-66页 |
·实验目的 | 第63页 |
·实验环境详述 | 第63-65页 |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页 |
·在VoIP应用中的评分实验 | 第66-70页 |
·实验目的 | 第66页 |
·实验环境详述 | 第66-67页 |
·实验过程及结果 | 第67-69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0页 |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