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以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 | 第17-21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地下经济研究综述 | 第21-41页 |
第一节 地下经济的概念与分类 | 第21-24页 |
·地下经济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地下经济的分类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国外地下经济研究的进展 | 第24-32页 |
·地下经济估测的货币方法 | 第24-27页 |
·地下经济估测的实物方法 | 第27-29页 |
·地下经济估测的调查法 | 第29-30页 |
·地下经济估测方法的新进展 | 第30-31页 |
·地下经济研究的拓展领域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进展 | 第32-41页 |
·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准备阶段(1983-1989) | 第32-33页 |
·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初始阶段(1989-1993) | 第33-35页 |
·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发展阶段(1993-2002) | 第35-37页 |
·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创新阶段(2002-) | 第37-41页 |
第三章 地下经济的形成机制和理论基础探析 | 第41-68页 |
第一节 地下经济形成的一般原因 | 第41-50页 |
·制度真空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 第41-43页 |
·税收负担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 第43-45页 |
·腐败、寻租行为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 第45-48页 |
·经济全球化和虚拟化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 第48-50页 |
第二节 中国地下经济形成的特殊原因 | 第50-60页 |
·价格双轨制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 第50-51页 |
·国企改革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 第51-53页 |
·中国的M型组织形式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 第53-55页 |
·中国的非正规就业问题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 第55-57页 |
·中国房地产市场非常规发展与地下经济的形成 | 第57-60页 |
第三节 探究地下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60-68页 |
·新自由主义与地下经济问题 | 第60-61页 |
·新制度经济学与地下经济问题 | 第61-62页 |
·演化经济学与地下经济问题 | 第62-64页 |
·比较经济学与地下经济问题 | 第64-66页 |
·发展经济学与地下经济问题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对中国地下经济规模的实证研究 | 第68-117页 |
第一节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估测——一般现金比率模型 | 第68-81页 |
·对现有实证结果的简单回顾 | 第68-70页 |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70-72页 |
·模型估计结果的解释及修正 | 第72-81页 |
第二节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估测——收支差异模型 | 第81-85页 |
·收支差异模型的原理 | 第81-83页 |
·收支差异模型的估计结果及解释 | 第83-85页 |
第三节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估测——实物投入模型 | 第85-98页 |
·总体电力与能源消耗估测模型 | 第85-91页 |
·盖本塔-米塔估测模型 | 第91-95页 |
·货运量估测模型 | 第95-98页 |
第四节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估测——多指标多因素模型(MIMIC) | 第98-117页 |
·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的理论准备 | 第98-101页 |
·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的变量选择及解释 | 第101-109页 |
·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的数据处理和变换 | 第109-110页 |
·多指标多因素(MIMIC)模型的估测结果及解释 | 第110-117页 |
第五章 地下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与国际比较 | 第117-145页 |
第一节 中国地下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117-126页 |
·中国地下经济发展区域比较的意义和难点 | 第117-118页 |
·中国地下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118-126页 |
第二节 世界主要经济体地下经济发展比较与借鉴 | 第126-145页 |
·地下经济国际比较的意义和研究对象分类 | 第127-128页 |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地下经济发展 | 第128-132页 |
·转型国家的地下经济发展 | 第132-139页 |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下经济发展 | 第139-145页 |
第六章 地下经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 | 第145-167页 |
第一节 地下经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145-162页 |
·地下经济的增长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地下经济的增长对健康社会结构形成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 第146-151页 |
·地下经济的增长对市场机制的侵蚀 | 第151-152页 |
·地下经济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 第152-155页 |
·地下经济中腐败与寻租行为的福利和效率损失 | 第155-162页 |
第二节 地下经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 第162-167页 |
·地下经济的反周期特征 | 第162-164页 |
·地下经济对正规经济的补充作用 | 第164-167页 |
第七章 转型期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的治理 | 第167-194页 |
第一节 宏观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问题的治理 | 第169-178页 |
·宏观协调机制的内涵及其分类 | 第169-170页 |
·官僚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 第170-176页 |
·外源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中观社会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问题的治理 | 第178-183页 |
·中观社会协调机制的内涵 | 第179-180页 |
·中观社会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 第180-183页 |
第三节 微观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问题的治理 | 第183-187页 |
·微观社会协调机制的内涵及其分类 | 第183-184页 |
·家庭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 第184-185页 |
·企业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 第185-187页 |
第四节 潜在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问题的治理 | 第187-194页 |
·潜在社会协调机制的内涵及其分类 | 第188页 |
·自律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 第188-189页 |
·道德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 第189-191页 |
·文化协调机制与地下经济的治理 | 第191-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3页 |
致谢 | 第203-20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