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行政立法中行政机关与公众的沟通机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一般理论 | 第17-35页 |
·地方行政立法的概念及性质 | 第17-20页 |
·地方行政立法的概念 | 第17-18页 |
·地方行政立法的性质 | 第18-20页 |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界定 | 第20-26页 |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涵义 | 第20-23页 |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主体 | 第23-24页 |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特征 | 第24-26页 |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缘起 | 第26-30页 |
·地方行政立法的困境 | 第26-27页 |
·行政法观念的转变:从管理到协商 | 第27-30页 |
·社会利益多样化 | 第30页 |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意义 | 第30-35页 |
·现代行政法的应有之意 | 第30-32页 |
·有利于提高行政立法的民主程度 | 第32-33页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 第33页 |
·地方行政立法的特性所需 | 第33-35页 |
第3章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方式及制度 | 第35-51页 |
·沟通的方式 | 第35-36页 |
·信息公开 | 第35页 |
·公众参与 | 第35-36页 |
·立法听证 | 第36页 |
·沟通机制的基本制度 | 第36-50页 |
·行政立法公开制度 | 第36-38页 |
·行政立法动议制度 | 第38-40页 |
·行政立法听证制度 | 第40-47页 |
·公众参与地方行政立法的救济制度 | 第47-50页 |
·沟通机制的其它层面 | 第50-51页 |
第4章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缺陷及原因 | 第51-59页 |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缺陷 | 第51-54页 |
·沟通的广度有限 | 第51-52页 |
·沟通的深度不足 | 第52-54页 |
·原因分析 | 第54-59页 |
·立法依据的缺位 | 第54-56页 |
·沟通意识的淡漠 | 第56-57页 |
·沟通能力的欠缺 | 第57页 |
·沟通手段的单一 | 第57-59页 |
第5章 地方行政立法沟通机制的完善 | 第59-75页 |
·沟通机制完善的原则 | 第59-60页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59页 |
·公开原则 | 第59页 |
·平等、公正原则 | 第59-60页 |
·完善沟通机制的基本制度 | 第60-71页 |
·完善地方行政立法公开制度 | 第60-62页 |
·建立行政立法公众动议制度 | 第62-65页 |
·完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 | 第65-69页 |
·建立公众参与权利救济制度 | 第69-71页 |
·提高行政机关与公众的沟通意识 | 第71-72页 |
·建立行政机关服务意识 | 第71页 |
·培育公众立法主体意识 | 第71-72页 |
·发挥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中介作用 | 第72-74页 |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 | 第72-73页 |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完善 | 第73-74页 |
·利用现代通信手段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