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角色语言研究--以贾母语言为中心
| 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 ·材料来源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 ·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 第11-12页 |
|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列文森三原则 | 第12页 |
| ·语境理论 | 第12页 |
| ·得体原则 | 第12页 |
| ·会话结构 | 第12-13页 |
| ·领导素质论、领导艺术论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贾母言语的得体性研究 | 第14-36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礼貌准则的运用 | 第14-29页 |
| ·一致次准则 | 第14-18页 |
| ·赞誉次准则 | 第18-21页 |
| ·赞美听话人的优点 | 第18-19页 |
| ·因听话人做了对自己有益的事,对其进行称赞 | 第19-20页 |
| ·赞赏听话人的见解 | 第20页 |
| ·赞美与听话人密切相关的人 | 第20-21页 |
| ·对刚受过委屈的人,找出其闪光点进行表扬 | 第21页 |
| ·表扬听话人之外的第三者 | 第21页 |
| ·谦虚次准则 | 第21-23页 |
| ·对地位比自己低的听话人谦逊、不拿大 | 第22页 |
| ·受到别人赞美,自我谦虚 | 第22-23页 |
| ·谈到自己或自己一类的人,自我谦虚 | 第23页 |
| ·同情宽宏次准则 | 第23-24页 |
| ·同情听话人境遇 | 第23页 |
| ·同情理解听话人的难处 | 第23-24页 |
| ·同情理解听话人的心情 | 第24页 |
| ·对听话人宽大为怀 | 第24页 |
| ·恰当的称呼次准则 | 第24-29页 |
| ·用亲妮的“绰号”称呼听话人 | 第25页 |
| ·使用“你”或零称呼 | 第25页 |
| ·对听话人使用从下称谓 | 第25-26页 |
| ·用很正式的称呼指称听话人 | 第26-28页 |
| ·用特别的称呼指称听话人 | 第28页 |
| ·从第三人称视点称呼听话人 | 第28页 |
| ·咒语式称呼 | 第28-29页 |
| ·幽默准则的运用 | 第29-33页 |
| ·岔断次准则 | 第29页 |
| ·转移次准则 | 第29-30页 |
| ·干涉次准则 | 第30页 |
| ·降格次准则 | 第30-32页 |
| ·升格次准则 | 第32-33页 |
| ·克制准则的运用 | 第33-36页 |
| ·故意曲解,指桑骂槐 | 第33-34页 |
| ·避重就轻,忍辱负重 | 第34-35页 |
| ·含沙射影,适可而止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贾母的言语恰当性研究 | 第36-54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视上下文语境而语 | 第36-40页 |
| ·安慰关心人说话入人心 | 第36-37页 |
| ·教育训斥人句句中要害 | 第37-38页 |
| ·心中有天地庄谐皆成趣 | 第38-39页 |
| ·“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得系铃人” | 第39页 |
| ·喜怒形于色不发无名火 | 第39-40页 |
| ·据情景语境而言 | 第40-52页 |
| ·客观因素 | 第40-47页 |
| ·待人接物言多语少总相宜 | 第40-43页 |
| ·适情适景见机而语 | 第43页 |
| ·善待时机“该出口时就出口” | 第43-44页 |
| ·非常时候说非常话—善意的谎言 | 第44-46页 |
| ·亦说亦默 相得益彰 | 第46-47页 |
| ·主观因素 | 第47-52页 |
| ·现身说法 谁与争锋 | 第47-48页 |
| ·唯我独尊 话权在握 | 第48-51页 |
| ·话题运作者 | 第48-49页 |
| ·话题的终结者 | 第49-51页 |
| ·因人而言 | 第51页 |
| ·气急而怒 颠倒黑白 | 第51-52页 |
| ·注意民族文化传统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贾母的领导言语研究 | 第54-91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睿智慈祥魅力四射 | 第54-68页 |
| ·多才多艺聪明能干 | 第54-57页 |
| ·精明细致目光如炬 | 第57-58页 |
| ·头脑灵活随机应变 | 第58-61页 |
| ·开朗活泼随和大度 | 第61-65页 |
| ·感情细腻对人体贴 | 第65-66页 |
| ·仁慈善良怜贫惜弱 | 第66-68页 |
|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 第68-69页 |
| ·贾母的“政治”素养 | 第69-73页 |
| ·礼仪、制度的坚决维护者 | 第69-71页 |
| ·身为长者注意规矩 | 第69页 |
| ·过问不合”礼”行为 | 第69-70页 |
| ·赞成别人的依“礼”行为 | 第70页 |
| ·直接阐述自己的礼仪观 | 第70-71页 |
| ·礼仪制度的灵活执行者 | 第71-73页 |
| ·无伤大雅灵活对待 | 第71-72页 |
| ·善待“虽无礼而有礼”的行为 | 第72-73页 |
| ·慧眼识珠赏贤识能 | 第73-75页 |
| ·当仁不让精于谋事 | 第75-91页 |
| ·威风凛凛发号施令 | 第75-81页 |
| ·放弃自己的主张同意别人的观点 | 第81-82页 |
| ·默许他人的做法 | 第82-83页 |
| ·表态慎重决定稳妥 | 第83-87页 |
| ·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 第83-86页 |
| ·开诚布公民主协商 | 第86-87页 |
| ·排除干扰当断则断 | 第87-89页 |
| ·阐述观点公道、合理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后记 | 第97-99页 |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