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合同诈骗罪的客体及合同的理解 | 第10-14页 |
一、合同诈骗罪的客体 | 第10-11页 |
二、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的界定 | 第11-14页 |
(一)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与《合同法》中的合同的关系 | 第11页 |
(二)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与原《经济合同法》中的合同的关系 | 第11-12页 |
(三)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范围的认定 | 第12-13页 |
(四) 合同诈骗罪中特殊合同的认定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单位作为合同诈骗罪主体的认定 | 第14-16页 |
一、合同诈骗罪中单位犯罪的情形 | 第14-15页 |
二、新型单位能否成为合同诈骗罪主体的问题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的若干问题分析 | 第16-20页 |
一、对合同诈骗罪中财产的理解 | 第16-17页 |
二、合同诈骗罪的几种特殊犯罪对象 | 第17-20页 |
(一) 不动产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 | 第17页 |
(二) 商标、专利、著作权等无形知识产权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 | 第17-18页 |
(三) 违禁品和限制流通物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罪的对象 | 第18页 |
(四) 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 | 第18-20页 |
第四章 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若干问题分析 | 第20-25页 |
一、合同诈骗罪的故意形态 | 第20-21页 |
二、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第21-23页 |
(一) “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 | 第21页 |
(二) 对“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 | 第21-23页 |
三、合同诈骗罪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问题 | 第23-25页 |
第五章 合同诈骗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区别 | 第25-34页 |
一、理论分析 | 第25-27页 |
(一) 侵犯的权利不同 | 第25-26页 |
(二) 故意的内容不同 | 第26页 |
(三) 故意的形态不同 | 第26-27页 |
(四) 欺骗的方式不同 | 第27页 |
二、实践分析 | 第27-34页 |
(一) 从签订合同的目的分析 | 第27-28页 |
(二) 从非法占有财物的数额进行分析 | 第28-29页 |
(三) 从欺骗的程度分析 | 第29页 |
(四) 从履约过程分析 | 第29-30页 |
(五) 从取得财物后的态度分析 | 第30-31页 |
(六) 从没有履行合同的原因分析 | 第31页 |
(七) 从对待违约的态度分析 | 第31-34页 |
第六章 合同诈骗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的区别 | 第34-39页 |
一、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分 | 第34-35页 |
二、合同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区分 | 第35-37页 |
三、合同诈骗罪与非法经营罪的区分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