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陆地棉重组近交系中G6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英文缩略表第11-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5页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第12页
   ·植物的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第12-18页
     ·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12-13页
     ·几种主要的 DNA 分子标记第13-16页
       ·RFLP第14页
       ·SSR第14-15页
       ·SRAP第15页
       ·AFLP第15页
       ·SNP第15-16页
     ·植物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方法第16-18页
       ·单标记分析法(SMM)第16页
       ·区间作图法(IM)第16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CIM)第16-17页
       ·多重区间作图法(CIM)第17页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第17-18页
   ·QTL 定位方法的最新进展第18-19页
     ·QTL 动态定位第18页
     ·eQTL 定位第18页
     ·QTL 精细定位第18-19页
   ·棉花农艺性状的QTL 定位第19-21页
     ·生育期性状的 QTL 定位研究第19页
     ·产量性状的 QTL 定位研究第19-20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 QTL 研究第20-21页
   ·标记在棉花研究中的主要应用第21-23页
     ·构建棉花遗传图谱第21-22页
     ·棉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22页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棉花中的应用第22-23页
   ·我国棉花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4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31页
   ·试验材料第25页
   ·田间试验第25-26页
   ·棉花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26-28页
     ·棉花基因组DNA 的提取方法第26页
     ·棉花基因组DNA 提取液的配置第26-28页
   ·SSR 标记分析第28-29页
     ·SSR 标记的引物第28页
     ·SSR 扩增产物的凝胶检测第28-29页
     ·凝胶银染分析第29页
   ·陆地棉中 G6 群体的标记基因型检测第29页
   ·数据分析第29-31页
     ·表型性状及标记统计检测第29-30页
     ·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0页
     ·染色体定位第30页
     ·QTL 作图第30页
     ·QTL 命名方法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57页
   ·亲本及中 G6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分析第31-32页
     ·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第31页
     ·中G6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第31-32页
   ·中G6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2-38页
     ·中G6 群体生育期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2-35页
     ·中G6 群体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5页
     ·中G6 群体纤维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第35-36页
     ·中G6 群体生育期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6-37页
     ·中G6 群体生育期与纤维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7-38页
     ·中G6 群体产量与纤维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第38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染色体的定位第38-45页
     ·SSR 引物筛选第38页
     ·SSR 标记的卡方检验第38页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8-43页
     ·连锁群的染色体定位第43-45页
   ·QTL 定位分析第45-57页
     ·中G6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效QTL 作图第45-50页
     ·中G6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加-加上位性QTLs 分析第50-57页
第四章 讨论第57-62页
   ·陆地棉亲本的选择以及中 G6 群体 DNA 标记的低多态性第57页
   ·标记的偏分离第57-58页
   ·QTLs 分析第58-59页
     ·主效QTLs 的成簇分布第58-59页
     ·主效QTLs 的稳定性第59页
     ·增效基因的来源第59页
   ·加-加上位性 QTLs 分析第59-60页
   ·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相关性的分子证据第60-61页
   ·QTLs 的应用第61-62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2-63页
   ·陆地棉重组近交系中 G6 的构建第62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62页
   ·中 G6 的 QTLs 分析第62页
   ·本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历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ERF转录激活子DRF2调控叶表蜡质合成
下一篇:紫花苜蓿化感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