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导论 | 第15-37页 |
一 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研究回顾 | 第15-22页 |
二 当下研究的反思 | 第22-27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27-31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31-37页 |
第1章 "记事"与"叙事"的交集:历史叙事 | 第37-74页 |
小引:甲骨卜辞、铭文及神话对历史叙事的影响 | 第38-47页 |
·"道统":叙事观念 | 第47-51页 |
·"史官式":叙事者 | 第51-56页 |
·"踵事增华":叙事视角 | 第56-61页 |
·"记事"要求和道德观念:叙事时间 | 第61-65页 |
·空间化:叙事结构 | 第65-74页 |
·"时间"与"空间"的辨正 | 第65-69页 |
·"盛/衰"二元叙事布局:空间化结构的定型 | 第69-74页 |
第2章 "乃史乘之支流":六朝志怪小说叙事 | 第74-99页 |
·"文学性"的融入:叙事观念 | 第75-79页 |
·"爱广尚奇":叙事者 | 第79-84页 |
·从"记事"到"采事":叙事视角 | 第84-90页 |
·"记事"的突破:叙事时间 | 第90-94页 |
·"空间化"的传承:叙事结柯 | 第94-99页 |
第3章 从"史传"与"志怪"中独立 唐传奇小说叙事 | 第99-138页 |
·"作意好奇":文学性叙事观念的确立 | 第100-104页 |
·历史性的消解:叙事者 | 第104-111页 |
·"源盖出于志怪":叙事视角 | 第111-120页 |
·叙事层次的传承 | 第111-114页 |
·"见证人"式限知视角的完全消解 | 第114-120页 |
·"始有意为小说":叙事时间 | 第120-131页 |
·叙事时序:"悬念" | 第120-126页 |
·叙事节奏:"性格" | 第126-131页 |
·"空间"的传承与"时间"的建构:叙事结构 | 第131-138页 |
第4章 "口头"外衣下的叙事演进:话本小说叙事 | 第138-183页 |
·从"图个好听"到"裨益风教":叙事观念 | 第140-148页 |
·"市井细民"的文学革命 | 第140-142页 |
·文人之"拟":"道"与"情" | 第142-148页 |
·从"说书"到"说教":叙事者 | 第148-157页 |
·"文心"与"里耳":叙事视角 | 第157-165页 |
·"触里耳以达教化":全知视角 | 第158-161页 |
·"入于文心":限知视角 | 第161-165页 |
·文体传承与叙事观念:叙事时间 | 第165-176页 |
·传统与"文心":叙事时序 | 第165-171页 |
·一致中的差异:叙事节奏 | 第171-176页 |
·从"有趣"到"有意义":叙事结构 | 第176-183页 |
第5章 历史叙事的复归:"四大奇书"叙事 | 第183-236页 |
·"小说"观的统一与新变:叙事观念 | 第185-194页 |
·"道统"的复归 | 第185-189页 |
·市井中士人的反讽表达 | 第189-194页 |
·"反讽":叙事者 | 第194-200页 |
·"说书体"的背离:叙事视角 | 第200-208页 |
·"拟史"与"文心":叙事时间 | 第208-222页 |
·"叙事元始"与"系之年月":历史性的建构 | 第208-213页 |
·"史有文心":叙事时序 | 第213-217页 |
·由"实"而"虚":叙事节奏 | 第217-222页 |
·"天人之道":叙事结构 | 第222-236页 |
·"阴阳五行":空间化结构模型 | 第222-224页 |
·"盛/衰"二元叙事布局:总体结构 | 第224-229页 |
·"细针密线":次结构 | 第229-236页 |
结语 | 第236-238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238-244页 |
作者简历 | 第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