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1965 年—1990 年的新加坡和中国关系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新加坡和中国建交前的接触 | 第12-15页 |
一、纯经济接触阶段(1965 年—1975 年) | 第12-13页 |
二、政治关系起步阶段(1976 年—1978 年) | 第13-14页 |
三、两国关系迅速发展至建交阶段(1979 年—1990 年)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新加坡和中国的正式建交 | 第15-18页 |
一、新加坡与中国的建交谈判 | 第15-17页 |
二、新加坡和中国的正式建交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影响新加坡和中国建交的因素分析 | 第18-39页 |
第一节 新加坡独立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 第18-26页 |
一、新加坡独立之后所面临的国内形势 | 第18-21页 |
二、新加坡独立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形势 | 第21-23页 |
三、建交之前中国对新加坡政策发展和变化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新加坡和中国建交中的马来西亚因素:马来亚共产党问题 | 第26-32页 |
一、马来亚共产党在马来西亚的发展 | 第27-28页 |
二、中国和马来亚共产党的关系 | 第28-30页 |
三、新加坡与共产党和共产主义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新加坡和中国建交中的印尼因素:华侨华人问题 | 第32-39页 |
一、华侨华人问题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关系 | 第33-36页 |
二、华侨华人问题与印尼和新加坡关系 | 第36-37页 |
三、华侨华人问题对新加坡和中国建交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影响新中建交的因素对当前中新关系的启示 | 第39-45页 |
第一节 理性看待新中关系中的分歧 | 第39-42页 |
一、奉行“一个中国”原则,但保持与台湾地区的实质性关系 | 第39-40页 |
二、新加坡奉行以亲美为中心的大国平衡政策,中国也是平衡的对象之一 | 第40-41页 |
三、在南海问题上强调照顾东盟的整体利益,试图使之国际化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正确对待双边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因素 | 第42-45页 |
一、华侨华人因素对双边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42-43页 |
二、华侨华人因素对双边关系发展的阻碍作用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