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7页 |
1.生态承载力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2.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 第11-13页 |
3.选题的背景、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13-16页 |
4.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生态承载力的理论构架及基本理论 | 第17-29页 |
1.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17-19页 |
2.生态承载力的社会经济特征 | 第19-20页 |
3.生态承载力的基本原理 | 第20-23页 |
4.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23-25页 |
5.生态足迹法的基本理论 | 第25-29页 |
第二章 生态承载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9-41页 |
1.生态学理论 | 第29-32页 |
2.系统论和热力学定律 | 第32-34页 |
3.经济学理论 | 第34-35页 |
4.区域经济理论 | 第35-38页 |
5.环境伦理学理论 | 第38页 |
6.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41-52页 |
1.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 第41-42页 |
2.能量分析与能值分析的比较 | 第42-45页 |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能值转换率 | 第45-47页 |
4.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47-51页 |
5.结语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数学模型 | 第52-59页 |
1.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的应用研究 | 第52-54页 |
2.能值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54-57页 |
3.能值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 | 第57-59页 |
第五章 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动态模型研究 | 第59-63页 |
1.引言 | 第59-60页 |
2.时间序列动态模型与变化速率分析研究 | 第60页 |
3.剪刀差分析法的引入 | 第60-61页 |
4.生态压力度分析法的引入 | 第61页 |
5.结语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甘肃省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预测分析 | 第63-68页 |
1.甘肃省概况 | 第63页 |
2.甘肃省历年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63-65页 |
3.对变化速率和剪刀差进行实证计算与分析 | 第65-66页 |
4.对生态压力度的实证分析 | 第66页 |
5.对未来甘肃省能值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预测分析 | 第66-67页 |
6.结语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风险研究 | 第68-76页 |
1.引言 | 第68-69页 |
2.生态风险分析的EVR模型 | 第69-70页 |
3.应用EVR模型的案例分析 | 第70-71页 |
4.EVR模型的扩展应用 | 第71-73页 |
5.生态风险管理研究 | 第73-74页 |
6.结语 | 第74-76页 |
第八章 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76-88页 |
1.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关系的历史演化 | 第76-77页 |
2.防止生态承载力持续降低的基本原则 | 第77-78页 |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观 | 第78-79页 |
4.生态承载力持续承载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 第79-81页 |
5.生态承载力持续承载下的制度和政策响应研究 | 第81-83页 |
6.生态承载力变化与生态经济结构互动的简单模型 | 第83-85页 |
7.生态承载力持续承载下甘肃省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第85-88页 |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1.主要研究结论 | 第88页 |
2.生态承载力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0-10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