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席力图召的兴建与发展 | 第11-17页 |
第一节 藏传佛教在蒙古的二度弘扬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席力图召的兴建与发展 | 第13-15页 |
一、席力图召的兴建 | 第13-14页 |
二、席力图召的扩建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席力图召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的历史渊源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席力图召活佛的生平事迹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席力图召活佛系统的形成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席力图召活佛的重要功绩 | 第18-23页 |
第三节 席力图召活佛的社会宗教地位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清朝末期席力图召的衰落 | 第26-36页 |
第一节 蒙古地区佛教发展受阻 | 第26-29页 |
第二节 蒙古地区寺院衰落及其原因 | 第29-33页 |
一、清廷对蒙古地区的宗教政策变化 | 第29-31页 |
二、蒙古民众的思想转变 | 第31-32页 |
三、寺院经济的恶行膨胀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席力图召的衰落 | 第33-36页 |
一、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权利的削弱 | 第33页 |
二、席力图召经济困难 | 第33-34页 |
三、席力图召与属寺的纠纷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席力图召的现状 | 第36-46页 |
第一节 寺院的组织结构及僧人的来源 | 第36-37页 |
一、寺院的行政组织 | 第36页 |
二、寺院的宗教组织 | 第36页 |
三、寺院的僧人来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寺院学经制度 | 第37-38页 |
一、僧人受戒制度 | 第37页 |
二、寺院的学经制度 | 第37-38页 |
三、僧人的学位制度 | 第38页 |
第三节 寺院宗教活动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寺院经济来源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寺院建筑特点及其主要文物 | 第40-46页 |
一、寺院的建筑格局 | 第40-42页 |
二、汉藏合璧建筑——大经堂 | 第42页 |
三、覆钵式喇嘛塔 | 第42-43页 |
四、御碑亭 | 第43-45页 |
五、寺院的主要文物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席力图召的社会功能 | 第46-53页 |
第一节 政治功能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宗教功能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经济功能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文化功能 | 第50-53页 |
一、改变蒙古地区的陋俗 | 第50页 |
二、促进教育发展 | 第50-51页 |
三、促进蒙古文学的发展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译著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