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组装体放大荧光各向异性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缩写符号对照表第15-16页
第1章选题依据第16-28页
    1.1荧光各向异性法概述第16-18页
        1.1.1荧光各向异性法的定义第16页
        1.1.2荧光各向异性法的优点第16-17页
        1.1.3荧光各向异性法的应用第17-18页
    1.2荧光各向异性放大策略第18-24页
        1.2.1无机纳米材料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第19-22页
        1.2.2生物大分子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第22-24页
    1.3存在主要问题第24-25页
    1.4研究目标第25页
    1.5研究内容第25-28页
第2章DNA循环驱动蛋白质组装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第28-46页
    2.1引言第28-29页
    2.2实验部分第29-31页
        2.2.1试剂第29-30页
        2.2.2仪器第30-31页
        2.2.3实验方法第31页
    2.3结果与讨论第31-45页
        2.3.1实验原理第31-32页
        2.3.2蛋白质组装体的性质第32-35页
        2.3.3蛋白质组装体的条件优化第35-37页
        2.3.4可行性分析第37-38页
        2.3.5目标分析物检测第38-41页
        2.3.6蛋白质组装体增强荧光各向异性方法的通用性第41-45页
        2.3.7SEB实际样品检测第45页
    2.4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DNA树状组装体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用于microRNA的检测第46-60页
    3.1引言第46-47页
    3.2实验部分第47-49页
        3.2.1试剂第47-48页
        3.2.2仪器第48-49页
        3.2.3实验方法第49页
    3.3结果与讨论第49-59页
        3.3.1工作原理第49-50页
        3.3.2miRNA-21检测的可行性研究第50-52页
        3.3.3优化分析条件第52-56页
        3.3.4miRNA-21的准确灵敏检测第56-59页
    3.4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DNA纳米片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用于生物传感第60-84页
    4.1引言第60-61页
    4.2实验部分第61-65页
        4.2.1仪器第61页
        4.2.2材料第61-64页
        4.2.3实验方法第64-65页
    4.3结果与讨论第65-83页
        4.3.1实验原理第65页
        4.3.2DNA纳米片的性质第65-67页
        4.3.3DNA纳米片增强荧光各向异性机制第67-72页
        4.3.4CML-DNA的检测第72-77页
        4.3.5ATP与凝血酶的检测第77-83页
    4.4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5章全文总结及展望第84-86页
    5.1总结第84-85页
    5.2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8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8-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磷酰氧结构化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
下一篇:功能化纳米粒子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