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学理分析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一、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公司人格否认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3-18页 |
一、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最高价值目标 | 第13-14页 |
二、公平的目标通过衡平的方法实现 | 第14-15页 |
三、民法基本原则在公司法中的体现 | 第15-17页 |
四、民法债原理是法人否认理论实质依据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外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比较 | 第18-25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揭开公司面纱规则 | 第18-20页 |
一、美国 | 第18页 |
二、英国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直索责任 | 第20-23页 |
一、德国 | 第20-21页 |
二、日本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各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比较分析 | 第23-25页 |
一、各国法人否认理论体系不统一 | 第23页 |
二、各国司法实践中揭开规则的适用范围不同 | 第23页 |
三、有限责任是常态揭开规则是补充 | 第23-24页 |
四、揭开规则只能针对股东的责任而被提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立法现状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我国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发展 | 第25-28页 |
一、我国新《公司法》颁布前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探索 | 第25-26页 |
二、我国新《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确定 | 第26-27页 |
三、我国新《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规定的欠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28-33页 |
一、原则性规范和一般性规范可在民法一般法中体现 | 第28-30页 |
二、具体的实体规范可在公司法中进一步详尽规定 | 第30-31页 |
三、程序性规范可在公司法和诉讼法中规定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司法适用 | 第33-53页 |
第一节 公司资本显著不足 | 第33-37页 |
一、公司资本显著不足不等于不符合公司资本法定最低限额 | 第33-34页 |
二、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应当是以公司设立时为标准 | 第34-35页 |
三、公司资本不足不是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充分条件 | 第35页 |
四、资本不足的实证分析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公司人格形骸化 | 第37-43页 |
一、财产混同 | 第37-38页 |
二、业务混同 | 第38页 |
三、组织机构的混同 | 第38-39页 |
四、公司股东对公司的不正当控制 | 第39页 |
五、公司人格形骸化的实证分析 | 第39-43页 |
第三节、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回避合同义务 | 第43-45页 |
一、公司“脱壳”经营行为 | 第43页 |
二、公司成为股东逃避债务的工具 | 第43页 |
三、利用公司对债权人实施欺诈以逃避合同义务 | 第43-44页 |
四、利用公司法人独立回避合同义务实证分析 | 第44-45页 |
第四节 企业挂靠经营行为适用情形 | 第45-48页 |
一、具体案例 | 第46-47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五节 清算主体滥用公司独立人格适用情形 | 第48-53页 |
一、不及时清算行为 | 第48-50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著作类 | 第54页 |
论文类 | 第54-55页 |
其他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