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地位 | 第13-1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 大众化 | 第13页 |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3-14页 |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4-15页 |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 第15页 |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15-18页 |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大众化” | 第15-16页 |
2. 维护国家安全要求实现“大众化” | 第16页 |
3.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求实现“大众化” | 第16-17页 |
4. 个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大众化” | 第17-18页 |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及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18-26页 |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展 | 第18-20页 |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方面取得的成绩 | 第18-19页 |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 第19-20页 |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分析 | 第20-26页 |
1. 理论方面问题 | 第21-22页 |
2. 操作方面问题 | 第22-23页 |
3. 受众心理问题 | 第23-26页 |
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 第26-37页 |
(一) 加强理论建设,做好理论创新工作 | 第26-29页 |
1. 理论联系实际,做好大众心理认同工作 | 第26-27页 |
2. 注重因势利导,对不同群体要做到因人而异 | 第27-28页 |
3. 创设新颖内容,满足大众“趋新”心理 | 第28-29页 |
(二) 注重渠道建设,拓宽大众化传播平台 | 第29-33页 |
1. 不同的传播媒介,利用其特点进行拓展 | 第29-31页 |
2. 不同的受众群体,侧重采用不同的传播途径 | 第31-33页 |
(三) 注意方式方法,增强传播实效 | 第33-34页 |
1. 运用隐性教育,避免逆反心理 | 第33-34页 |
2. 迎合选择性心理,调动受众积极性 | 第34页 |
3. 增强人际影响,扩大波及范围 | 第34页 |
(四) 外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第34-37页 |
1. 针对理论创新做好评价机制建设 | 第35页 |
2. 针对沟通实效注重调研机制建设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