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淮南子》许高二注研究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导言第13-25页
 一、本论题研究文献综述第14-20页
 二、本论题研究意义、方法及进路第20-25页
第一章 《淮南子》许高二注文献学考察第25-93页
 第一节 许高二注的相杂及其区分第25-51页
  一、许高二注相杂一书之历史探原第25-32页
  二、今本许高二注的区分及笔者补证第32-44页
  三、今本许高二注互有羼入情况辨析第44-51页
 第二节 许注的流传与保存第51-68页
  一、许注的流传史第51-57页
  二、清人许注辑佚及笔者补遗第57-68页
 第三节 高注的流传与保存第68-83页
  一、高注的流传史第68-71页
  二、高注佚文辑考第71-83页
 第四节 许高二本的版本差异及流变第83-93页
  一、版本差异第83-87页
  二、版本流变第87-93页
第二章 《淮南子》许注八篇研究第93-133页
 第一节 许注问世时间与许慎学术渊源第93-102页
  一、许注问世时间考第93-99页
  二、许慎的学术渊源第99-102页
 第二节 许注的训诂特征第102-111页
 第三节 从许注看许慎的思想第111-121页
  一、经学思想第111-116页
  二、对诸子百家学说的认识第116-121页
 第四节 许注与《说文解字》的关系第121-133页
  一、两者关系总论第121-125页
  二、许注与《说文》相近释义汇总第125-133页
第三章 《淮南子》高注十三篇研究第133-190页
 第一节 高诱的生平、著述及其学术渊源第133-144页
  一、高诱生平考论第133-137页
  二、高诱著述考辨第137-142页
  三、高诱的学术渊源第142-144页
 第二节 高注的主要内容及训释特色第144-155页
  一、高注的主要内容第144-150页
  二、高注的训释特色第150-155页
 第三节 高注的思想性讨论第155-172页
  一、高诱对《淮南子》的评价及其道家观念第155-160页
  二、高注强烈的宗经、崇儒意识第160-165页
  三、以儒解道——高注对原书思想的偏离第165-172页
 第四节 高注引书与高氏经学第172-190页
  一、高注引书分析第172-180页
  二、由高注引书探知高氏经学第180-190页
第四章 《淮南子》许高二注比较研究第190-236页
 第一节 许高二注学术背景探析第190-199页
  一、两汉之交开始兴起的《淮南子》热第190-194页
  二、许高二注的学术背景对比第194-199页
 第二节 许高二注的体例对比第199-208页
 第三节 许高二注诂训异同考第208-225页
 第四节 许高二注的学术地位与价值第225-236页
  一、承上启下的学术地位第225-229页
  二、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第229-236页
结语第236-240页
附录一 两千年来《淮南子》研究资料编目要览第240-277页
附录二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一览第277-278页
参考文献第278-289页
后记第289-290页

论文共2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今天》(1978-1980年)研究
下一篇:唐代赋役制度与田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