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绪论 | 第9-2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1. 客观原因 | 第9-10页 |
2. 主观原因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 研究的现状 | 第11-15页 |
(1) 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大学校歌的研究 | 第11-14页 |
(2) 对大学校歌个案的研究 | 第14页 |
(3) 对大学校歌的育人研究 | 第14-15页 |
2.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 对大学校歌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全面性 | 第15-16页 |
(2) 对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研究具有片面性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 梳理大学校歌的传承脉络 | 第17页 |
2. 弘扬大学校歌的文化精神 | 第17-18页 |
3. 提升大学理念,促进大学发展 | 第18页 |
4. 彰显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 | 第18-19页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文化 | 第19-20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二、识读:我国大学校歌 | 第23-30页 |
(一) 大学校歌的内涵 | 第23-24页 |
1. 校歌 | 第23页 |
2. 大学校歌 | 第23-24页 |
(二) 大学校歌的历史传承 | 第24-26页 |
1. 大学校歌的起源 | 第24页 |
2. 大学校歌的历变 | 第24-26页 |
3. 大学校歌的现状 | 第26页 |
(三) 大学校歌的文化意蕴 | 第26-30页 |
1. 大学校歌的思想特征:儒家传统文化的渗透 | 第27-28页 |
2. 大学校歌的语言特征:凝练典雅、豪迈激昂 | 第28页 |
3. 大学校歌的艺术形式:古典艺术形式的应用 | 第28-30页 |
三、考察:大学校歌的个案 | 第30-43页 |
(一) 大学校歌的分类考察 | 第30-39页 |
1. 20世纪初-20 年代的校歌 | 第30-34页 |
2. 20世纪30-40 年代的校歌 | 第34-38页 |
3. 20世纪50 年代的校歌 | 第38-39页 |
(二) 大学校歌个案的文化解析 | 第39-43页 |
1. 深厚的文化底蕴 | 第39-41页 |
2. 鲜明的时代特征 | 第41-43页 |
四、阐释: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 | 第43-56页 |
(一) 大学校歌的德育功能 | 第43-47页 |
1. 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精神 | 第43-46页 |
2. 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 第46-47页 |
(二) 大学校歌的美育功能 | 第47-50页 |
1. 培养学生的审美力 | 第47-49页 |
2. 陶冶学生的性情 | 第49-50页 |
(三) 大学校歌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 第50-52页 |
1.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 第50-51页 |
2. 促使学生的人格健全 | 第51-52页 |
(四) 大学校歌的智育功能 | 第52-56页 |
1.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 第53-54页 |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第54-56页 |
五、启示:大学校歌育人功能的延伸 | 第56-60页 |
(一) 提升当代大学理念:崇尚自由、独立创新、勇担责任 | 第56-58页 |
(二) 促进高校战略性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