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新型重介质旋流器的提出及流场模拟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重介质旋流器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的发展与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第2章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理论及流场特性 | 第16-30页 |
2.1 固-液两相流分离原理 | 第16-18页 |
2.1.1 流体曳力 | 第16-17页 |
2.1.2 受力分析 | 第17-18页 |
2.2 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原理 | 第18-20页 |
2.3 旋流器内流体的流场特性 | 第20-22页 |
2.4 旋流器内的速度场分布 | 第22-27页 |
2.4.1 切向速度 | 第22-23页 |
2.4.2 轴向速度 | 第23-25页 |
2.4.3 径向速度 | 第25-27页 |
2.5 空气柱的形成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新型重介质旋流器流场数值模拟 | 第30-43页 |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3.2 流场模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结构化网格的划分 | 第32-38页 |
3.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3.2.2 结构化网格的划分 | 第35-38页 |
3.3 流场模拟数学模型的选择 | 第38-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数值模拟结果及后处理 | 第43-66页 |
4.1 整体情况分析 | 第43页 |
4.2 三维速度分布情况 | 第43-62页 |
4.2.1 切向分速度 | 第44-51页 |
4.2.2 轴向分速度 | 第51-56页 |
4.2.3 径向分速度 | 第56-62页 |
4.3 压力分布情况 | 第62-63页 |
4.4 密度分布情况 | 第63-64页 |
4.5 流场运动轨迹和停留时间 | 第64-65页 |
4.6 新型旋流器与传统旋流器的对比 | 第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新型重介质旋流器的试验研究 | 第66-78页 |
5.1 新型重介质旋流器的结构简介 | 第66-68页 |
5.1.1 新型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原理 | 第66页 |
5.1.2 新型重介质旋流器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66-68页 |
5.2 新型重介质旋流器试验系统 | 第68-71页 |
5.2.1 试验系统建立及运行结果 | 第68-70页 |
5.2.2 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70-71页 |
5.2.3 误差分析 | 第71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5.4 新型旋流器与传统旋流器的对比 | 第76-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78页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78页 |
6.3 今后的研究工作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