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生菜主要病害 | 第8-9页 |
1.2 生菜病害防治 | 第9页 |
1.3 侵染生菜的主要病毒 | 第9-11页 |
1.4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 | 第11-12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北京地区生菜主要病害种类调查与病原鉴定 | 第13-2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4页 |
2.1.1 培养基 | 第13页 |
2.1.2 试剂、耗材与仪器 | 第13页 |
2.1.3 调查时间、地点与品种 | 第13-14页 |
2.1.4 调查方法 | 第14页 |
2.1.5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14页 |
2.1.6 病原菌鉴定 | 第14页 |
2.1.7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1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4-19页 |
2.2.1 生菜病害种类 | 第14-15页 |
2.2.2 生菜霜霉病 | 第15页 |
2.2.3 生菜灰霉病 | 第15-16页 |
2.2.4 生菜黑斑病 | 第16-18页 |
2.2.5 生菜菌核病 | 第18页 |
2.2.6 生菜软腐病 | 第18页 |
2.2.7 生菜叶缘坏死病 | 第18-19页 |
2.2.8 生菜病毒病 | 第19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北京不同地区生菜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 第21-2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3.1.1 调查时间、地点与品种 | 第21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3.1.3 田间抗病性评价 | 第2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3.2.1 昌平区生菜病害发生情况 | 第21-24页 |
3.2.2 北京其他地区生菜病害发生情况 | 第24-27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生菜黑斑病菌和生菜灰霉病菌的防治药剂筛选 | 第28-3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4.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 第28页 |
4.1.2 药剂配制及平板制备 | 第28页 |
4.1.3 菌丝生长速率法 | 第28-2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4.2.1 供试药剂对生菜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2 供试药剂对生菜黑斑病菌菌丝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30-31页 |
4.2.3 供试药剂对生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4.2.4 供试药剂对生菜灰霉病菌菌丝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32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五章 莴苣花叶病毒的检测 | 第34-3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5.1.1 样品采集 | 第34页 |
5.1.2 试剂、耗材与仪器 | 第34页 |
5.1.3 检测引物 | 第34页 |
5.1.4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5.1.5 RT-PCR | 第35页 |
5.1.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5页 |
5.1.7 目的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35页 |
5.1.8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第35页 |
5.1.9 序列测定 | 第3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5.2.1 PCR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5.2.2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6页 |
5.2.3 菌落PCR鉴定 | 第36-37页 |
5.2.4 质粒PCR鉴定 | 第37页 |
5.2.5 序列比对 | 第37-38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1 昌平区不同品种生菜虫害发生情况 | 第45-48页 |
附录2 十一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药剂防效 | 第48-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