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2-13页 |
1.3 砷和氟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技术现状 | 第13-20页 |
1.3.1 砷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技术现状 | 第13-17页 |
1.3.2 氟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技术现状 | 第17-20页 |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7页 |
第二章 NH_2-MIL-88(Fe)材料的合成及对水体中As(Ⅴ)的检测和去除 | 第37-58页 |
2.1 前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2.2.1 化学药品 | 第38页 |
2.2.2 NH_2-MIL-88(Fe)材料的合成 | 第38-39页 |
2.2.3 表征 | 第39页 |
2.2.4 NH_2-MIL-88(Fe)材料对As(Ⅴ)的荧光检测 | 第39-40页 |
2.2.5 NH_2-MIL-88(Fe)材料对As(Ⅴ)的去除 | 第40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40-51页 |
2.3.1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40-42页 |
2.3.2 NH_2-MIL-88(Fe)材料的光学特征 | 第42-43页 |
2.3.3 NH_2-MIL-88(Fe)材料对As(Ⅴ)的检测 | 第43-47页 |
2.3.4 NH_2-MIL-88(Fe)材料对As(Ⅴ)的去除 | 第47-49页 |
2.3.5 NH_2-MIL-88(Fe)材料对As(Ⅴ)的反应机理 | 第49-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第三章 PB衍生的FeOOH/秸秆复合材料对As(Ⅴ)/As(Ⅲ)的去除 | 第58-76页 |
3.1 前言 | 第58-5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9-62页 |
3.2.1 试剂 | 第59页 |
3.2.2 FeOOH/秸秆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59页 |
3.2.3 表征 | 第59-60页 |
3.2.4 FeOOH/秸秆复合材料对As(Ⅴ)/As(Ⅲ)的吸附实验 | 第60-61页 |
3.2.5 FeOOH/秸秆复合材料的吸附模型 | 第61-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3.3.1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62-64页 |
3.3.2 FeOOH/秸秆复合材料对As(Ⅴ)/As(Ⅲ)的吸附动力学 | 第64-65页 |
3.3.3 FeOOH/秸秆复合材料对As(Ⅴ)/As(Ⅲ)的吸附等温线 | 第65-67页 |
3.3.4 溶液pH对As(Ⅴ)/As(Ⅲ)吸附的影响 | 第67页 |
3.3.5 干扰离子对As(Ⅴ)吸附的影响及材料的循环利用性能 | 第67-69页 |
3.3.6 FeOOH/秸秆复合材料对As(Ⅴ)的反应机理 | 第69-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第四章 NH_2-MIL-53(Al)材料的合成及对氟的检测和去除 | 第76-95页 |
4.1 前言 | 第76-7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4.2.1 试剂 | 第77页 |
4.2.2 NH_2-MIL-53(Al)材料的合成 | 第77页 |
4.2.3 表征 | 第77-78页 |
4.2.4 NH_2-MIL-53(Al)材料对氟的吸附 | 第78页 |
4.2.5 NH_2-MIL-53(Al)材料对氟的荧光特性 | 第78-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0页 |
4.3.1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79-81页 |
4.3.2 NH_2-MIL-53(Al)材料对氟的吸附动力学 | 第81-82页 |
4.3.3 NH_2-MIL-53(Al)材料对氟的吸附等温线 | 第82-84页 |
4.3.4 NH_2-MIL-53(Al)材料的荧光特性 | 第84-85页 |
4.3.5 NH_2-MIL-53(Al)材料对氟的荧光检测 | 第85-88页 |
4.3.6 NH_2-MIL-53(Al)材料对氟的反应机理 | 第88-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第五章 UiO-66(Zr)/泡沫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对氟的去除 | 第95-117页 |
5.1 前言 | 第95-9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5.2.1 试剂 | 第96页 |
5.2.2 UiO-66(Zr)/泡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96页 |
5.2.3 表征 | 第96-97页 |
5.2.4 批量吸附实验 | 第97页 |
5.2.5 柱体实验 | 第97-9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1页 |
5.3.1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98-101页 |
5.3.2 UiO-66(Zr)/泡沫碳复合材料对氟的吸附等温线 | 第101-103页 |
5.3.3 UiO-66(Zr)泡沫碳复合材料对氟的吸附动力学 | 第103-104页 |
5.3.4 溶液pH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3.5 干扰离子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3.6 UiO-66(Zr)/泡沫碳复合材料的稳定性以及循环再生能力 | 第106-107页 |
5.3.7 UiO-66(Zr)/泡沫碳复合材料对实际污水的去除 | 第107-109页 |
5.3.8 UiO-66(Zr)/泡沫碳复合材料对氟的去除机理 | 第109-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17-118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118-119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申请的专利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