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4页 |
1.1 我国核桃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5页 |
1.2 核桃雌雄异熟现象概述 | 第15-16页 |
1.3 核桃雌雄异熟机制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3.1 核桃雌雄异熟性的表现 | 第16页 |
1.3.2 核桃雌雄异熟特点 | 第16-17页 |
1.3.3 核桃花芽内部物质含量变化 | 第17页 |
1.3.4 植物激素与化学物质对雌雄异熟性的调控 | 第17页 |
1.3.5 核桃雌雄异熟的遗传稳定性 | 第17-18页 |
1.3.6 核桃雌雄异熟开花基因 | 第18-19页 |
1.3.7 植物性别分化基因 | 第19-20页 |
1.3.8 核桃基因组分析 | 第20页 |
1.3.9 植物FUL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10 植物FT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3.11 转录组测序分析植物开花进程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核桃雌雄花芽生长特性及形态差异 | 第24-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2.2.1 花芽外部形态测量 | 第25页 |
2.2.2 花芽内部结构观察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31页 |
2.3.1 花芽外部形态差异 | 第26页 |
2.3.2 花芽内部结构差异 | 第26-31页 |
第三章 核桃雌雄异熟品种花芽转录组分析及结果验证 | 第31-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53页 |
3.2.1 mRNA测序数据 | 第34页 |
3.2.2 序列比对结果 | 第34页 |
3.2.3 差异表达基因 | 第34页 |
3.2.4 筛选候选基因 | 第34-46页 |
3.2.5 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 | 第46-47页 |
3.2.6 花发育过程中差异显著性表达基因 | 第47页 |
3.2.7 赤霉素信号调控过程表达差异显著基因 | 第47-49页 |
3.2.8 实时荧光定量验证候选基因 | 第49-53页 |
3.3 讨论 | 第53-57页 |
3.3.1 核桃雌雄花芽起始发育时期不同 | 第53-54页 |
3.3.2 核桃雌雄花发育相关基因参与调控雌雄异熟性 | 第54页 |
3.3.3 花发育基因通过复杂的互作网络调控核桃雌雄异熟开花 | 第54-55页 |
3.3.4 赤霉素信号转导基因参与调控核桃开花 | 第55-56页 |
3.3.5 蛋白互作分析作用于核桃开花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候选差异基因序列分析及表达载体构建 | 第57-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4.2.1 序列分析 | 第58-59页 |
4.2.2 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 第59-66页 |
4.2.3 表达载体构建 | 第66-67页 |
4.3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9-7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5.2 创新点 | 第70页 |
5.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