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介孔材料的起始 | 第11-12页 |
1.3 介孔材料的分类 | 第12-18页 |
1.3.1 硅基介孔材料 | 第12-15页 |
1.3.2 碳基介孔材料 | 第15-17页 |
1.3.3 多孔碳硅纳米复合介孔材料 | 第17-18页 |
1.4 多孔碳/硅纳米复合球的有机功能基团修饰及在催化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 碳-碳(C-C)/碳-氧(C-O)偶联反应 | 第19-20页 |
1.6 质子效应 | 第20-23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特色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1.7.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7.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25页 |
1.7.4 本论文的特色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及表征方法 | 第26-30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27-30页 |
2.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7-28页 |
2.2.2 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仪-N_2吸脱附(BELSORP-mini) | 第28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8页 |
2.2.4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 第28页 |
2.2.5 气相色谱(GC) | 第28-29页 |
2.2.6 热重分析(TGA) | 第29页 |
2.2.7 固体核磁共振仪(NMR) | 第29页 |
2.2.8 元素分析仪(EA)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氨基功能化碳/硅纳米球的合成及碳-碳(C-C)偶联反应的研究 | 第30-59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8页 |
3.2.1 不同形貌的碳/硅纳米复合球的合成 | 第30-31页 |
3.2.2 氨基功能化的碳/硅纳米复合球的合成 | 第31-32页 |
3.2.3 氨基功能化的碳/硅纳米复合球的表征 | 第32-38页 |
3.2.4 Henry反应性能的测试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6页 |
3.3.1 不同碳化温度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38-43页 |
3.3.2 不同形貌纳米球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3 不同载体组成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4 质子效应 | 第48-56页 |
3.4 催化剂作用机理及催化反应模型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磺酸基功能化碳/硅纳米球的合成及碳-氧(C-O)偶联反应的研究 | 第59-80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8页 |
4.2.1 不同形貌的碳/硅纳米复合球的合成(见3.2.1) | 第59页 |
4.2.2 磺酸基功能化碳/硅纳米复合球的合成 | 第59-60页 |
4.2.3 磺酸基功能化碳/硅纳米复合球的表征 | 第60-67页 |
4.2.4 苯甲醛与乙二醇反应性能的测试 | 第67-68页 |
4.2.5 壬醛与乙二醇反应性能的测试 | 第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8页 |
4.3.1 不同碳化温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68-71页 |
4.3.2 不同形貌纳米球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71-74页 |
4.3.3 不同载体组成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4 MCNs改性处理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5 不同接枝方法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0-81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