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9页 |
2.1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2.1.1 理论方法研究 | 第19-20页 |
2.1.2 增长差异研究 | 第20-23页 |
2.1.3 影响因素研究 | 第23-25页 |
2.2 关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研究进展 | 第25-34页 |
2.2.1 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禀赋说” | 第26-28页 |
2.2.3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技术赶超说” | 第28-30页 |
2.2.4 基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争议 | 第30-34页 |
2.3 关于要素禀赋与适宜技术选择的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2.4 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禀赋结构 | 第36-38页 |
2.5 研究述评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第39-53页 |
3.1 基础理论回顾 | 第39-44页 |
3.1.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39-42页 |
3.1.2 要素禀赋理论 | 第42-43页 |
3.1.3 熊彼特创新理论 | 第43页 |
3.1.4 演化经济理论 | 第43-44页 |
3.2 重要概念界定 | 第44-45页 |
3.2.1 全要素生产率 | 第44页 |
3.2.2 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 | 第44-45页 |
3.2.3 要素禀赋 | 第45页 |
3.3 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方式 | 第45-47页 |
3.4 研究假说 | 第47-53页 |
3.4.1 南北技术扩散理论分析范式下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 | 第47-49页 |
3.4.2 有偏技术进步假设下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 | 第49-53页 |
第四章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分析 | 第53-66页 |
4.1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 第53-63页 |
4.1.1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 第53-54页 |
4.1.2 模型设定与检验 | 第54-57页 |
4.1.3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与测算 | 第57-59页 |
4.1.4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距分析 | 第59-63页 |
4.2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基于Malmquist指数法 | 第63-66页 |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 第63页 |
4.2.2 模型设定 | 第63-64页 |
4.2.3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 | 第64-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页 |
第五章 技术进步路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实证检验 | 第66-89页 |
5.1 变量构造及数据说明 | 第66-70页 |
5.1.1 核心变量 | 第66-68页 |
5.1.2 控制变量 | 第68页 |
5.1.3 描述性统计 | 第68-69页 |
5.1.4 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69-70页 |
5.2 计量模型设定及检验 | 第70-72页 |
5.2.1 静态面板模型设定及检验 | 第70-71页 |
5.2.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设定与检验 | 第71-72页 |
5.2.3 空间面板模型设定及检验 | 第72页 |
5.3 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影响效应存在性检验 | 第72-80页 |
5.3.1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5.3.2 内生性检验与工具变量(IV)估计 | 第75-77页 |
5.3.3 动态效应与广义矩(GMM)估计 | 第77-80页 |
5.4 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区域差异检验 | 第80-83页 |
5.5 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 第83-88页 |
5.5.1 空间权重构造与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83-84页 |
5.5.2 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 第84-8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实证研究 | 第89-107页 |
6.1 门槛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第89-91页 |
6.2 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设定及检验 | 第91-92页 |
6.3 门槛回归检验 | 第92-96页 |
6.4 门槛效应分析 | 第96-98页 |
6.5 基于要素禀赋门槛特征的区域类型划分 | 第98-104页 |
6.6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 | 第104-10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实证研究 | 第107-119页 |
7.1 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测度与分析 | 第107-111页 |
7.1.1 技术进步方向指数的定义 | 第107-108页 |
7.1.2 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估算 | 第108-110页 |
7.1.3 技术进步方向指数的估算与分析 | 第110-111页 |
7.2 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禀赋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 第111-114页 |
7.3 技术进步方式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效应检验 | 第114-118页 |
7.3.1 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第114-115页 |
7.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115-117页 |
7.3.3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 | 第117-11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119-12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8.2 政策启示 | 第121-124页 |
8.2.1 国家层面 | 第121-122页 |
8.2.2 区域层面 | 第122-123页 |
8.2.3 产业层面 | 第123-124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