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多学科优化设计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车身骨架多学科优化的基本理论 | 第19-30页 |
2.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19-23页 |
2.1.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1.2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1.3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1.4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22页 |
2.1.5 哈默斯雷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2 近似模型建立方法 | 第23-27页 |
2.2.1 移动最小二乘法 | 第23-25页 |
2.2.2 克里金方法 | 第25页 |
2.2.3 径向基神经网络法 | 第25-27页 |
2.3 优化算法 | 第27-29页 |
2.3.1 自适应响应面法 | 第27页 |
2.3.2 全局响应面法 | 第27-28页 |
2.3.3 序列二次规划 | 第28页 |
2.3.4 遗传算法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45页 |
3.1 整车有限元建模 | 第30-41页 |
3.1.1 几何模型的简化 | 第30-33页 |
3.1.2 网格划分与质量检查 | 第33-35页 |
3.1.3 部件连接方式模拟 | 第35-36页 |
3.1.4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36-39页 |
3.1.5 接触的设置 | 第39-40页 |
3.1.6 控制卡片的设置 | 第40-41页 |
3.2 整车模型模块化管理 | 第41-43页 |
3.2.1 模块划分准则 | 第41-42页 |
3.2.2 规范的命名 | 第42-43页 |
3.3 车身刚度及整车正碰有限元模型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纯电动车车身刚度及整车碰撞仿真与试验的验证 | 第45-65页 |
4.1 纯电动车车身静态弯扭刚度分析 | 第45-52页 |
4.1.1 车身静态弯曲刚度试验 | 第45-48页 |
4.1.2 车身静态弯曲刚度仿真及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4.1.3 车身静态扭转刚度试验 | 第49-51页 |
4.1.4 车身静态扭转刚度仿真及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4.1.5 车身静态刚度性能评价 | 第52页 |
4.2 纯电动车车身模态分析 | 第52-56页 |
4.2.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53页 |
4.2.2 模态测试方法及仿真分析 | 第53-56页 |
4.3 纯电动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能分析 | 第56-64页 |
4.3.1 碰撞有限元理论 | 第56-57页 |
4.3.2 纯电动车低速正面碰撞试验 | 第57-61页 |
4.3.3 纯电动车正面碰撞仿真及对比分析 | 第61-64页 |
4.3.3.1 能量变化结果及分析 | 第61页 |
4.3.3.2 整车加速度曲线的验证及分析 | 第61-62页 |
4.3.3.3 整车前端变形模式及分析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车身基本性能多学科优化设计 | 第65-78页 |
5.1 多学科优化设计流程 | 第65-66页 |
5.2 设计变量的选取 | 第66-69页 |
5.3 车身刚度及碰撞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69-72页 |
5.4 车身基本性能多学科轻量化优化设计及结果验证 | 第72-77页 |
5.4.1 多学科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72-73页 |
5.4.2 优化前后车身性能对比分析 | 第73-76页 |
5.4.3 优化前后车身轻量化系数对比 | 第76-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81页 |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9-80页 |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