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7-18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1.2.1 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系统水量研究 | 第18页 |
1.2.2 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系统水质研究 | 第18-19页 |
1.2.3 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系统的关键点 | 第19页 |
1.2.4 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3 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23-29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2.2 地质特征 | 第23-25页 |
2.2.1 剥蚀堆积地形 | 第24页 |
2.2.2 堆积地形 | 第24-25页 |
2.3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2.4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5-26页 |
2.5 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特征 | 第26-27页 |
2.6 石佛寺水库地表水系统特点 | 第27页 |
2.7 石佛寺水库地下水系统特点 | 第27页 |
2.8 石佛寺水库地表-地下联合调蓄供水现状 | 第27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石佛寺水库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29-43页 |
3.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29-35页 |
3.1.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29页 |
3.1.2 监测断面及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9-30页 |
3.1.3 基于二次组合赋权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模型 | 第30-32页 |
3.1.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3.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35-41页 |
3.2.1 评价断面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2 确定水质评价集 | 第36页 |
3.2.3 确定隶属关系矩阵 | 第36-37页 |
3.2.4 确定各评价指标最优权向量 | 第37-39页 |
3.2.5 评价结果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调蓄系统库底土特性及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 第43-67页 |
4.1 库底土特性研究 | 第43-45页 |
4.1.1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43页 |
4.1.2 试验方法及结果 | 第43-45页 |
4.2 库底土浸溶试验 | 第45-50页 |
4.2.1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45页 |
4.2.2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4.2.3 试验监测因子的确定 | 第45-46页 |
4.2.4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4.2.5 试验结果 | 第46-50页 |
4.3 库底土微生物菌种及群落多样性研究 | 第50-66页 |
4.3.1 试验目的和意义 | 第50页 |
4.3.2 试验材料 | 第50-52页 |
4.3.3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氨氮转化室内模拟试验 | 第67-97页 |
5.1 试验目的和意义 | 第67页 |
5.2 氨氮转化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67-69页 |
5.2.1 水质指标的选择 | 第68页 |
5.2.2 石佛寺库区水质指标聚类相关分析 | 第68-69页 |
5.3 试验监测因子的确定 | 第69-70页 |
5.4 试验材料 | 第70-73页 |
5.4.1 试验装置 | 第70页 |
5.4.2 试验土样 | 第70-71页 |
5.4.3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71-72页 |
5.4.4 试验试剂 | 第72-73页 |
5.5 试验方法 | 第73页 |
5.6 试验结果 | 第73-95页 |
5.6.1 枯水期试验结果 | 第73-84页 |
5.6.2 丰水期试验结果 | 第84-9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系统供水安全保障措施研究 | 第97-117页 |
6.1 地表-地下联合调蓄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97-99页 |
6.1.1 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 | 第97页 |
6.1.2 初始条件的概化 | 第97页 |
6.1.3 边界条件的概化 | 第97页 |
6.1.4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 第97-98页 |
6.1.5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 第98-99页 |
6.2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99-104页 |
6.2.1 模型识别验证区域的确定 | 第99-100页 |
6.2.2 模型识别验证的时段划分 | 第100页 |
6.2.3 模型识别验证因子的选取 | 第100页 |
6.2.4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与分区 | 第100-101页 |
6.2.5 源汇项的处理 | 第101页 |
6.2.6 模型验证结果 | 第101-104页 |
6.3 供水水源运行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第104-110页 |
6.3.1 研究区域初始条件 | 第104-105页 |
6.3.2 供水水源运行结果预测分析 | 第105-108页 |
6.3.3 战略储备水源运行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 第108-110页 |
6.4 石佛寺水库地表水-地下联合调蓄供水水源保护 | 第110-116页 |
6.4.1 辽河水环境质量防控 | 第110-111页 |
6.4.2 石佛寺库区生态防控 | 第111-113页 |
6.4.3 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系统防控 | 第113-11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7-119页 |
7.1 结论 | 第117-118页 |
7.2 建议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导师项目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