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泡沫多层夹芯结构的无损检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无损检测技术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常用无损检测方法 | 第11-14页 |
1.2.2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无损检测技术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无损检测技术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达到的目标 | 第17-20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结构图 | 第18页 |
1.3.3 拟达到的目标 | 第18-20页 |
第2章 无损检测实验方案 | 第20-24页 |
2.1 聚酰亚胺泡沫多层夹芯结构 | 第20-21页 |
2.1.1 结构工艺 | 第20-21页 |
2.1.2 结构特点 | 第21页 |
2.1.3 结构胶粘层可能的缺陷 | 第21页 |
2.2 无损检测方案 | 第21-24页 |
2.2.1 结构适宜的无损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2.2.2 制定无损检测方案 | 第22-24页 |
第3章 预制缺陷试样的制备 | 第24-32页 |
3.1 缺陷设计 | 第24-26页 |
3.1.1 预制缺陷类型 | 第24-25页 |
3.1.2 盲孔设计 | 第25页 |
3.1.3 垫片设计 | 第25-26页 |
3.2 预制缺陷试样制备 | 第26-32页 |
3.2.1 制作泡沫切割机 | 第26页 |
3.2.2 碳板和结构板的制备 | 第26-27页 |
3.2.3 预制缺陷试样的制备 | 第27-32页 |
第4章 预制缺陷试样的无损检测实验研究 | 第32-56页 |
4.1 激光散斑干涉检测 | 第32-34页 |
4.1.1 结构板和碳板的激光散斑干涉检测 | 第32-33页 |
4.1.2 试样Ⅱ的激光散斑干涉检测 | 第33-34页 |
4.2 射线照相检测 | 第34-43页 |
4.2.1 射线照相检测设备 | 第34-35页 |
4.2.2 预制缺陷试样的射线照相检测 | 第35-42页 |
4.2.3 检测理论分析 | 第42-43页 |
4.2.4 小结 | 第43页 |
4.3 红外热成像检测 | 第43-47页 |
4.3.1 红外热成像设备 | 第43-44页 |
4.3.2 预制缺陷试样的红外热成像检测 | 第44-46页 |
4.3.3 检测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3.4 小结 | 第47页 |
4.4 空气耦合超声检测 | 第47-52页 |
4.4.1 空气耦合超声检测系统 | 第47-48页 |
4.4.2 预制缺陷试样的空气耦合超声检测 | 第48-52页 |
4.4.3 检测结果分析 | 第52页 |
4.4.4 小结 | 第52页 |
4.5 工业CT检测 | 第52-56页 |
4.5.1 工业CT系统 | 第52-53页 |
4.5.2 试样Ⅳ和试样Ⅴ粘接试样的工业CT检测 | 第53-54页 |
4.5.3 结构试验件的工业CT检测 | 第54-55页 |
4.5.4 检测理论分析 | 第55页 |
4.5.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不同无损检测方法的结果对比 | 第56-60页 |
5.1 射线照相和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对比 | 第56-57页 |
5.1.1 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5.1.2 初步结论 | 第57页 |
5.2 射线照相和空气耦合超声检测结果对比 | 第57-58页 |
5.2.1 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5.2.2 初步结论 | 第58页 |
5.3 射线照相和工业CT检测对比 | 第58-59页 |
5.3.1 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5.3.2 初步结论 | 第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