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恒温燃烧砷挥发特性及一种新的砷化合物反应动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砷的基本性质 | 第16-17页 |
1.2.1 砷的化学性质 | 第16页 |
1.2.2 砷的物理性质 | 第16-17页 |
1.3 煤燃烧砷挥发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温度的影响 | 第18页 |
1.3.2 气氛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3 混煤燃烧的影响 | 第19页 |
1.4 煤燃烧砷挥发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1 砷的赋存形态 | 第20-21页 |
1.4.2 砷形态迁移的热力学计算 | 第21-22页 |
1.5 砷挥发动力学及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25-30页 |
2.1 实验样品 | 第25-26页 |
2.2 实验系统及过程 | 第26页 |
2.3 样品测试 | 第26-28页 |
2.3.1 砷含量测试 | 第26-28页 |
2.3.2 砷形态测试 | 第28页 |
2.3.3 其他元素的测量 | 第28页 |
2.4 实验结果的表征方式 | 第28-30页 |
第3章 煤粉恒温燃烧砷的挥发特性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温度的影响 | 第30-33页 |
3.3 气氛的影响 | 第33-37页 |
3.4 不同煤种掺混比的影响 | 第37-41页 |
3.4.1 混煤砷含量 | 第37-38页 |
3.4.2 混煤砷挥发特性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煤粉恒温燃烧砷的挥发机理研究 | 第42-61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砷的赋存形态及迁移特性 | 第42-45页 |
4.2.1 煤中砷的赋存形态 | 第42-43页 |
4.2.2 砷的形态迁移特性 | 第43-45页 |
4.3 矿物质与砷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8页 |
4.4 气氛对砷挥发的影响机理 | 第48-54页 |
4.4.1 O_2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2 CO_2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3 不同气氛砷酸盐的形态迁移 | 第51-54页 |
4.5 混煤燃烧对砷挥发的作用机制 | 第54-59页 |
4.5.1 混煤恒温燃烧失重特性 | 第54-55页 |
4.5.2 混燃砷的挥发比例预测 | 第55-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煤粉恒温燃烧砷、硫同步释放规律 | 第61-73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实验样品选取和方法 | 第61-62页 |
5.3 煤中砷、硫的赋存形态 | 第62-65页 |
5.4 煤粉恒温燃烧瞬时砷挥发特性 | 第65-68页 |
5.4.1 温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2 煤种的影响 | 第67-68页 |
5.4.3 硫含量的影响 | 第68页 |
5.5 煤粉恒温燃烧瞬时SO_2释放特性 | 第68-70页 |
5.5.1 温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5.5.2 煤种的影响 | 第69-70页 |
5.6 砷、硫同步释放规律 | 第70-7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一种新的砷化合物反应动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 第73-88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涉及的砷形态和砷化合物 | 第73-74页 |
6.3 单颗粒煤燃烧模型 | 第74-78页 |
6.4 砷化合物挥发产率模型 | 第78-79页 |
6.5 初始条件和计算流程 | 第79-80页 |
6.6 结果与讨论 | 第80-87页 |
6.6.1 单颗粒煤燃烧特性 | 第80-82页 |
6.6.2 砷化合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82-8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7章 单颗粒煤燃烧砷挥发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88-97页 |
7.1 引言 | 第88页 |
7.2 数学模型 | 第88-90页 |
7.2.1 模型描述 | 第88页 |
7.2.2 模型输入参数 | 第88-90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6页 |
7.3.1 模型验证 | 第90页 |
7.3.2 温度的影响 | 第90-92页 |
7.3.3 煤种的影响 | 第92-9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97-98页 |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9-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