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1.2.1 失稳机理 | 第15-16页 |
1.2.2 失稳判据 | 第16-17页 |
1.2.3 滑动面确定方法 | 第17-19页 |
1.2.4 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19-24页 |
1.2.5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1.3 未来发展方向 | 第26-2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基于GeoStudio软件的边坡动力稳定性评价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安全系数 | 第29-33页 |
2.2.1 定义 | 第29-30页 |
2.2.2 时程分析法 | 第30-31页 |
2.2.3 评价标准 | 第31-33页 |
2.3 永久位移 | 第33-34页 |
2.3.1 滑动面 | 第33页 |
2.3.2 屈服加速度 | 第33-34页 |
2.3.3 永久位移 | 第34页 |
2.4 基于GeoStudio软件的边坡动力稳定性评价 | 第34-45页 |
2.4.1 GeoStudio软件简介 | 第34-35页 |
2.4.2 算例 | 第35-36页 |
2.4.3 输入地震动 | 第36-37页 |
2.4.4 静力分析 | 第37-39页 |
2.4.5 拟静力法 | 第39-40页 |
2.4.6 时程分析法 | 第40-42页 |
2.4.7 安全系数对比 | 第42-43页 |
2.4.8 Newmark法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坡面形状对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65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47-50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47-49页 |
3.2.2 监测点布置 | 第49页 |
3.2.3 输入地震动 | 第49-50页 |
3.3 坡面形状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0-54页 |
3.3.1 加速度响应 | 第50-53页 |
3.3.2 加速度分布规律 | 第53-54页 |
3.4 坡形对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63页 |
3.4.1 拟静力法计算结果 | 第54-56页 |
3.4.2 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 | 第56-61页 |
3.4.3 Newmark法计算结果 | 第61-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地震动对边坡稳定性和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5-79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数值模型与计算工况 | 第65-66页 |
4.2.1 数值模型 | 第65页 |
4.2.2 输入地震动 | 第65-66页 |
4.3 计算工况 | 第66-68页 |
4.4 幅值的影响 | 第68-69页 |
4.5 频谱的影响 | 第69-73页 |
4.5.1 频谱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4.5.2 频谱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2-73页 |
4.6 竖向地震动的影响 | 第73-78页 |
4.6.1 竖向地震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74-78页 |
4.6.2 竖向地震动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滑动面渐进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79-99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完全动力分析法 | 第79-80页 |
5.2.1 基本原理 | 第79-80页 |
5.2.2 失稳判据的确定 | 第80页 |
5.3 模型构建 | 第80-85页 |
5.3.1 模型尺寸与力学参数 | 第80页 |
5.3.2 本构模型与屈服准则 | 第80-82页 |
5.3.3 网格划分 | 第82-84页 |
5.3.4 边界条件与阻尼设定 | 第84-85页 |
5.4 数值模拟分析 | 第85-92页 |
5.4.1 静力计算 | 第85-86页 |
5.4.2 输入地震动 | 第86-87页 |
5.4.3 输入地震动的持时 | 第87页 |
5.4.4 折减计算 | 第87-89页 |
5.4.5 确定拉破坏区范围 | 第89-90页 |
5.4.6 模拟滑动面形成 | 第90-92页 |
5.5 滑动面位置对比 | 第92-98页 |
5.5.1 荷载形式 | 第93-94页 |
5.5.2 阻尼形式 | 第94-97页 |
5.5.3 边界范围 | 第97-9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滑动面确定方法对稳定性评价的影响 | 第99-117页 |
6.1 引言 | 第99-100页 |
6.2 计算模型与地震动 | 第100页 |
6.2.1 计算模型 | 第100页 |
6.2.2 输入地震动 | 第100页 |
6.3 滑动面位置 | 第100-105页 |
6.3.1 基于剪切破坏形成的滑动面 | 第100页 |
6.3.2 考虑拉伸破坏形成的滑动面 | 第100-101页 |
6.3.3 拟静力法结果对比 | 第101-102页 |
6.3.4 时程分析法结果对比 | 第102-103页 |
6.3.5 Newmark法结果对比 | 第103-105页 |
6.4 拉裂缝深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6.4.1 拉裂缝深度 | 第105-106页 |
6.4.2 拟静力法结果对比 | 第106页 |
6.4.3 时程分析法结果对比 | 第106-108页 |
6.4.4 Newmark法结果对比 | 第108-109页 |
6.5 边坡实例 | 第109-115页 |
6.5.0 边坡概况 | 第109-112页 |
6.5.1 斜坡原始地形复原 | 第112-113页 |
6.5.2 数值模型 | 第113页 |
6.5.3 输入地震动 | 第113-114页 |
6.5.4 结果对比 | 第114-11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7.1 结论 | 第117-118页 |
7.2 展望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