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2-22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基于地震学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 第15-17页 |
1.3 美国2014版地震区划图编制中对中东部地区衰减关系的加权方案 | 第17-19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本文混合衰减关系的创新思路 | 第22-36页 |
2.1 与现有混合衰减关系的不同 | 第22-24页 |
2.2 衰减关系的加权平均 | 第24-29页 |
2.3 实现本文衰减关系加权思路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 | 第29-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基于NGA数据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全局参数定标律 | 第36-54页 |
3.1 NGA数据库中全局参数的数据 | 第36-40页 |
3.2 全局震源参数的定标律 | 第40-47页 |
3.2.1 经验关系 | 第41-43页 |
3.2.2 半经验关系 | 第43-47页 |
3.3 四川地区近年九个地震的全局参数与本文定标律的比较 | 第47-49页 |
3.4 全局参数定标律的改进对估计地震动的影响 | 第49-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局部参数定标律 | 第54-78页 |
4.1 震源错动分布的数据基础 | 第54-56页 |
4.2 局部震源参数的提取 | 第56-58页 |
4.2.1 提取凹凸体参数 | 第56-58页 |
4.2.2 空间拐角波数 | 第58页 |
4.3 局部参数定标律的统计 | 第58-66页 |
4.3.1 局部参数经验关系 | 第59-62页 |
4.3.2 局部参数半经验关系 | 第62-63页 |
4.3.3 其它凹凸体中心沿走向坐标的估计 | 第63-66页 |
4.4 本文定标律与四川地区地震的震源局部参数比较 | 第66-70页 |
4.5 有限断层震源局部参数区域性的讨论 | 第70-73页 |
4.6 本文局部参数定标律的改进对估计地震动的影响 | 第73-7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五章 为研究区域衰减关系建立震源模型的倾角和埋深 | 第78-94页 |
5.1 美国2014版区划的中东部衰减关系震源模型的倾角和埋深 | 第78-79页 |
5.2 四川地区震源模型的倾角和埋深 | 第79-89页 |
5.2.1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 | 第79-82页 |
5.2.2 根据震源机制解确定的破裂类型和破裂面倾角 | 第82-87页 |
5.2.3 四川地区地震构造的埋深 | 第87-89页 |
5.3 破裂面倾角和上缘埋深的敏感性分析 | 第89-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区域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建立 | 第94-116页 |
6.1 建立区域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思路 | 第94-95页 |
6.2 全局参数的估计 | 第95-96页 |
6.3 局部参数的估计 | 第96-97页 |
6.4 生成震源模型的过程和步骤 | 第97-100页 |
6.5 三个震级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 第100-113页 |
6.5.1 M_w6.0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 第100-104页 |
6.5.2 M_w7.0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 第104-109页 |
6.5.3 M_w8.0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 第109-11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四川地区强地震动PGA的混合衰减关系 | 第116-144页 |
7.1 一个子源引起的强地震动 | 第116-118页 |
7.2 基于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合成强地震动的衰减特征 | 第118-128页 |
7.2.1 各子源引起的地震动在时间域叠加,合成各地表点的地震动 | 第118-122页 |
7.2.2 三种破裂类型地震动衰减特征的比较 | 第122-125页 |
7.2.3 沿四个方向地震动衰减特征的比较 | 第125-128页 |
7.3 两种来源的地震动衰减的加权平均 | 第128-133页 |
7.4 本文PGA混合衰减关系与区域有限的观测数据比较 | 第133-140页 |
7.5 不同加权方式对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140-143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6页 |
附录A 本文建立的四川地区沿长轴方向PGA混合衰减关系(GAL) | 第146-150页 |
附录B 本文建立的四川地区沿短轴方向PGA混合衰减关系(GAL) | 第150-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16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64-16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