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 第11-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三、论文创新点与内容框架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元朝与高丽的关系及其动摇 | 第22-61页 |
第一节 元丽宗藩关系的内涵 | 第22-42页 |
一、元丽关系的形成过程 | 第22-29页 |
二、元初征服东亚战略中的对高丽政策 | 第29-35页 |
三、高丽国王在大元帝国体系中的政治地位 | 第35-42页 |
第二节 元丽关系动荡及其瓦解因素 | 第42-60页 |
一、元丽政治动荡背景下的高丽国王政治位相弱化 | 第42-48页 |
二、元顺帝“至正更化”与高丽内政改革 | 第48-54页 |
三、恭愍王即位前后的元丽政治纠葛 | 第54-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二章 元明鼎革之际的中朝关系 | 第61-101页 |
第一节 元末变局与恭愍王反元 | 第61-77页 |
一、元丽关系剧变:以“奇辙之乱”为中心 | 第61-66页 |
二、元末大起义中的元丽政局及宗藩关系的变化 | 第66-72页 |
三、元明鼎革期的恭愍王王权重塑 | 第72-77页 |
第二节 元明鼎革与明丽关系的初建 | 第77-88页 |
一、元明鼎革之际的中原形势与高丽外交方略 | 第77-82页 |
二、明丽关系的初建过程及“吴王”问题 | 第82-88页 |
第三节 明丽宗藩关系建立前后的辽东疆域 | 第88-99页 |
一、元朝末年辽东局势与高丽疆域北拓 | 第88-95页 |
二、明朝辽东经略的展开与挫折 | 第95-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三章 洪武时期的中朝关系 | 第101-177页 |
第一节 明丽关系紧张化与洪武七年高丽事变 | 第102-113页 |
一、明与高丽外交政策的转变 | 第102-106页 |
二、明丽关系下的恭愍王政权格局解析 | 第106-113页 |
第二节 “不干名爵”政策下的明丽关系(1374-1385) | 第113-136页 |
一、辽东局势变化与北元-高丽通交 | 第113-119页 |
二、明朝辽东经略进程中的明丽交涉 | 第119-128页 |
三、禑王时期的高丽政局与王权状况 | 第128-136页 |
第三节 铁岭卫事件后的明丽关系再探索 | 第136-156页 |
一、辽东都司体系的底定与铁岭卫事件 | 第136-143页 |
二、威化岛回军前后的明丽关系与高丽政局 | 第143-149页 |
三、明朝影响力与李成桂易姓革命 | 第149-156页 |
第四节 明丽矛盾的余波——洪武年的明鲜关系 | 第156-176页 |
一、“不征”与“自为声教”:明太祖的对外理念与朝鲜认知 | 第156-161页 |
二、洪武末年围绕辽东疆域及女真问题的明鲜矛盾 | 第161-169页 |
三、朝鲜表笺事件与郑道传派系 | 第169-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第四章 建文-永乐时期的中朝关系 | 第177-216页 |
第一节 建文-永乐时期明鲜政治关系演变 | 第178-201页 |
一、靖难之役前后的朝鲜国王册封 | 第178-185页 |
二、永乐前期的明鲜女真交涉 | 第185-193页 |
三、明朝对外战争中的明-朝鲜-女真关系演变 | 第193-201页 |
第二节 永乐时期形成的明鲜关系特征分析 | 第201-214页 |
一、明朝的对朝鲜政策:体系内的容纳及影响 | 第201-209页 |
二、朝鲜的对明政策:追求形式化的“视同一家”体制 | 第209-214页 |
本章小结 | 第214-216页 |
结语 | 第216-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30页 |
附录 | 第230-237页 |
后记 | 第237-23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