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热冲压成形技术的工业应用 | 第12-13页 |
1.1.2 热冲压成形工艺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 热冲压钢板成形性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热冲压成形缺陷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热冲压形变过程中应力演化 | 第16-17页 |
1.2.3 相变诱导塑性效应 | 第17-18页 |
1.3 Q&P热冲压的工艺简介 | 第18-21页 |
1.3.1 热冲压+淬火&碳分配工艺(HS+Q&P)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快速急冷在热冲压工艺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超高强钢的断裂形貌和修边行为 | 第21-22页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热冲压实验方案和模具介绍 | 第24-31页 |
2.1 热冲压材料与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2.2 热冲压实验设备与实验步骤 | 第25-29页 |
2.2.1 热冲压实验模具 | 第25-26页 |
2.2.2 快速急冷的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2.3 热冲压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2.2.4 热冲压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2.3 热冲压回弹的测量方法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热冲压工件回弹的实验研究 | 第31-40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热冲压回弹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3 成形速率对回弹的影响 | 第32-34页 |
3.4 碳分配时间对回弹的影响 | 第34-37页 |
3.5 成形温度对回弹的影响 | 第37-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热冲压过程中的应力演化 | 第40-66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7页 |
4.2.1 本构模型 | 第40-42页 |
4.2.2 相变模型 | 第42-44页 |
4.2.3 换热模型 | 第44-45页 |
4.2.4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4.3 回弹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4.3.1 回弹的实验值与模拟值的对比 | 第47-50页 |
4.3.2 弯曲模拐角处的应力演化 | 第50-53页 |
4.3.3 拐角单元厚向积分点的应力分析 | 第53-57页 |
4.4 热冲过程中的应力演化 | 第57-64页 |
4.4.1 热冲压工件的应力场分布 | 第57-61页 |
4.4.2 相变塑性诱导效应对应力的影响 | 第61-63页 |
4.4.3 弹性模量对应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热冲压钢板断裂形貌的研究及与其他钢板的对比 | 第66-77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材料性能和实验设计 | 第66-69页 |
5.2.1 材料性能 | 第66-68页 |
5.2.2 单向拉伸实验和修边实验 | 第68-69页 |
5.3 拉伸测试结果 | 第69-72页 |
5.3.1 拉伸断口的观察 | 第69-71页 |
5.3.2 韧窝和拉伸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71-72页 |
5.4 修边实验结果 | 第72-76页 |
5.4.1 修边断口的观察 | 第72-74页 |
5.4.2 光亮带和拉伸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9页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77-78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