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第一部分 永久性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p-MCAO)模型缺血半暗带未知miRNA的鉴定 | 第19-41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9-33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1.1.2 使用的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9-20页 |
1.1.3 使用的试剂及耗材 | 第20-22页 |
1.1.4 使用的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22页 |
1.1.5 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p-MCAO) | 第22-23页 |
1.1.6 缺血半暗带及外周血样本的收集 | 第23页 |
1.1.7 Trizol法提取总RNA | 第23-25页 |
1.1.8 总RNA质量监测 | 第25-27页 |
1.1.9 新miRNA二级结构的预测及多重序列比对 | 第27页 |
1.1.10 qPCR检测miRNA的表达水平 | 第27-33页 |
1.1.11 统计学分析 | 第33页 |
1.2 结果 | 第33-38页 |
1.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二部分 rno-mir-686-3p在缺血半暗带中的定位及其相关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56页 |
2.1 材科与方法 | 第43-49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2.1.2 使用的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3页 |
2.1.3 使用的试剂及耗材 | 第43-45页 |
2.1.4 使用的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45页 |
2.1.5 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p-MCAO) | 第45页 |
2.1.6 灌注取脑 | 第45-46页 |
2.1.7 原位杂交 | 第46-48页 |
2.1.8 rno-miRNA686-3p靶基因预测及其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 | 第48-49页 |
2.1.9 统计学方法 | 第49页 |
2.2 结果 | 第49-53页 |
2.2.1 rno-miRNA-686-3p LNA-ISH原位杂交 | 第49-51页 |
2.2.2 靶基因预测结果、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 | 第51-53页 |
2.3 讨论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综述 | 第6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英文缩略词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